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例研究>>行动研究>>文章内容
走向教学研究的课堂观察(岳亚军)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5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走向教学研究的课堂观察

常州市翠竹中学岳亚军

在许多人眼里,课堂观察也许只是学校中常见的一种听课评课活动。许多学校虽然也把听评课作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对领导、教师每学期都有听课节数的要求,但未能让其成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究其原因,就是在日常的听评课活动中缺乏教学研究的技术元素,包括观察的目标、观察的技术,观察的价值分析等。本学期,我们开展了“落实六为原则,优化课堂结构”的听评课活动。我们期待:首先是让课堂观察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就是让课堂观察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其次通过课堂观察,明确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互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体,研究的不是教师,而是教学行为。最终达到改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 课堂观察的要义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运行状态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果把课堂观察作为一项专业活动,那么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标,通过自身感官,依托相应的辅组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因此,我们说,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具体问题转化为观察点,讲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分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的复杂性情境拆解成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时空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收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的信息,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个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反思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的分析反思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双向和多向的交流活动。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的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合作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①]

我们所期待的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将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改造课堂学习,追求内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课堂观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让课堂作为教师从事专业研究的宝贵资源,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的课堂而反思自己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课堂观察的类型

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本身的属性分,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前者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后者指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收集对课堂事件进行细节描述的的信息材料,资料收集的规则是灵活的,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

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前者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录像,主要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后者主要是通过听课观察他人的课程资源的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和学生学习情感的表现、认知程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课堂文化等。

根据观察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和独立的课堂观察。前者指讲观察的目标和重点分配到多个人,每一个观察者负责同一量表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也可以把观察者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某一项或几项观察项目,由大家合作完成对一个课堂的观察活动。后者是指观察者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对观察项目或主题的课堂观察。

根据对观察对象或内容的选择来分,可以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前者指观察者选定一位或几位学生或选定一个观察点进行集中观察,对其他学生和目标则不作观察。后者指观察者在课堂观察时,无固定的观察对象和目标,整个课堂重点人和事都可以成为观察者的观察对象和目标。

根据观察目的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诊断性观察指对上课者在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旨在帮助上课人发现问题。提炼性观察指通过观察,提炼出被观察者课堂教学风格和特色,帮助上课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专题性观察指为了研究某一或某些课题而进行的课堂观察。

事实上,分类是相对的,观察则是交叉的。同一种观察往往从多个角度审视,形成综合性的观察结论。

三、课堂观察的技术

作为专业的课堂观察,需要技术的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们和一线教师结合,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课堂分析的框架: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开发出了可以提高我们借鉴的观察工具。下面就是他们的观察量表。[②]

课堂观察框架(四个维度)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

观察点举例

准备

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

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倾听

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

倾听时,学生由那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学生发生这些行为?

互动

有那些互动/合作行为?有那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胜情况怎样?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课中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

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环节

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

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有那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

呈现

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于苏/音量/节奏)怎样?有那些辅助行为?

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

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什么了?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

对话

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

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那些辅助方式?

有那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

机智

教学设计有那些调整?结果怎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

呈现那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目标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

目标的根据是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与舍得?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

内容

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了那些策略(增/删/换/合/立)?

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

实施

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活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

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

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资源

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怎样利用?生成那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

向学生推荐那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视角

观察点举例

思考

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那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

民主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怎样的?

师生行为(情景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那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

创新

教学设计、情景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有那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       

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

关爱

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章/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

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关爱行为

特质

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倒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

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

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

 

我联想到我们的微型课题探究,假如我们能结合我校的实际,以课堂观察为平台,就有了很好研究抓手。

 

2011-6-2

 


[①]参考文献:《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P10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翠竹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28号 电话:0519-85561065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