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0日,我接到学校的通知,安排我上一节课例研究课。当收到这个通知的时候,不免有些紧张和反感,紧张的是害怕课上不好,反感的是感觉抽不出时间来准备这节课。后来了解,这次课例研究是一种传递式,接力式进行的,并且请来了相应的专家进行全程指导,于是我便定下心来认真准备,而且有英语组全体同仁的鼎力相助,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其实我对学校搞得这次活动感到非常怀疑,怀疑其实效性,毕竟这是全组的一次大型活动,做为授课人,课前的准备不比说,再加之学校领导的全程关注,这么多人的参与,如果说没有实效性或者说实效性不大,这样会让人颇为失望,而且现在学术界弄虚作假的花头实属常见,我们也不止一次的遇到过。因此在上这节课前,我的态度就是尽自己责任,把课上完,对于这个颇有学术意义的课例研究并没有抱有什么幻想。
很快10月30日那天,我作为这次课例研究的第一棒,顺利的上完课,也比较满意的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上完课后,我非常期待每个人的点评,特别是胡教授的点评,我当时心里想的是“我倒要看看这个上海来的专家能给我什么样的点评,”我之所以这样想,那是因为我的身边有好些评课专家,在上完课后,接二连三的立马就点评,让我收获多多,所以我非常期待胡教授不一样的点评,那天下午2点钟。,评课活动按预定进行,听完同事们的一番点评后,发现这个团队实力强大,让我大吃一惊,顿时感觉这节课上的真值,简单地说,就是帮我提高了,接下来胡教授的点评,我全程都非常认真地在听,也做了详细记录,听完胡教授的点评后,我对胡教授的点评大为赞赏,简单说就是说到心里去了,让我心服口服,用几个简单的要点立马把这节课的一些漏洞都总结出来了,毕竟评课不是一种机械式的活动,是集观察,分心,提建议等一体化的活动,在此我也想对胡教授说声‘谢谢’。之后,我也反思了,为什么我对胡教授这个点评这样敏感,或者听得比别人起劲,我总结出了:那是因为我是这节课的的授课人,所以在接下来,虽然我不要再接着上课,但是我晚上回家还是接着胡教授的几个改进建议和方向,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整改,目的就在于在后面的评课中,能有更多真真切切的感受。
现在回头想想,这个活动已经过去,要说课堂转型改革就通过这3节课就发生质变,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看到了我身边那么多同事有整改的决心,这3天很忙碌,而且弄得手头事情都不能做,比如,批作业,抓学生,但磨刀不误砍柴,适当的反思和及时调整显得非常必要。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出高分学生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都是教育要追求的功效,课改的目的就是增强课堂实效性,提高教育效果。但是反问一句,难道课改就能解决这一切矛盾吗?这也对教育提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一手抓课改,另一手抓什么?让我们共同来寻找答案?
回答王博士的3个问题:
- 你想做什么?
- 你在准备做什么?
- 你需要什么支持。
答: 1. 来翠竹4年了,听了不少课,有校内,也有不少校外的,确实学到不少东西,也不断的在自己的课堂中加入这些学习来的元素,但根本说一句,没有听到一节是真正符合课改改革目标的,总之一句话,还是学生讲的少,老师讲的多。我很想朝这个方向努力,目前来看,我想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这是我的根本任务,在之外,想到外面见识见识,听听别的学校老师的课。
2. 每天坚持把课备好,再把课上好,积极参加一切有关课改的培训。
3.希望学校能给机会出去听听课,不是像教研室搞得教研活动一样,出去个大几天,专门学习,哪怕是跨出学校,跨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