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例研究>>研究成果>>论文教案>>文章内容
对“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陈志丹)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对“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作为本次教学研讨活动的上课老师之一,我收获很大。

首先,让我充分认识和深入学习了“以学定教”的真正含义。

以学定教”课改,创新机制的一项重要实践是“研学促教,以学定教”。其实质是:充分体现出——教是为了学,通过教,不断提升,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课堂由教师独占的“讲堂”变为学生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深入参与、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学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科学思维、表达质疑、合作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责任感的全面发展成长。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我觉得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有话可说。2.要进一步挖掘教材资源,注意加深文本解读。3.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4.设计的教学活要有综合性,并紧扣主题。

其次,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在三次磨课中,我发现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提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设计小组合作的时机,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要讲求课堂的实效。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再次,要与时俱进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以学定教”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会削弱,反而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且尤其要包括教师自身的学养和教学水平在内。

教师主导作用体现为:1、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此乃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不断强化“多学少教”,而趋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有效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2、教师在认真、深入分析研究学生学法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写出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的教案。

最后,在布置习题作业方面,着重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利于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引导探究的作业习题。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

                                             

 今后努力的方向:

㈠向实践学习
  古人讲“实践出真知”,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个好的老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的有心人。每堂课都是自己的好老师,要善于琢磨,成功处思考成功的奥秘,失败处反思失败的原因。可把自己的课堂录音,利用空闲时间复听课堂录音琢磨优劣;可请领导同事走进自己的课堂,为自己把脉会诊,找到问题所在;也可每堂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学方法。俗话说留心处皆学问,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永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㈡向书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籍中凝聚了人类文明成果,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人类文化的高原,让我们思接千载、思通千古、视界辽阔,神清气爽。学愈博,而思愈广,厚积而薄发,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让我们在书本畅游千古,神通万里,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  
  ㈢向名师学习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因为他们有高超的教学技艺,有巧妙的教学方法,有令人信服的教学成果。名师之名还在于他们对学生尊重,对学情了解,对学法明了。学习名师就是要学习他们永远把学生摆在第一位,目中有人,心中有情。他们是学生的好朋友、知心人。唯有你真正尊重学生,学生才可能跟你敞开心扉,结成忘年之交。学习名师就是要学习他们以学定教,因人而异,巧于点拨,善于启发。他们总能举重若轻,总能四两拨千斤,总能画龙点睛、举一反三。学习名师就是要学习他们虚怀若谷、谦虚谨慎、永不满足的人生境界。海平面总是最低的,只有放低身段,像大海那样不择江河,不嫌涓流,最终你一定能像大海那样辽阔无垠。    

㈣向学生学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贤于弟子”,能否敞开胸怀向学生学习是衡量一名教师人生境界的标杆。有境界者自成高格,人生的境界有多高大,他的事业才能有多高远。学问到高处比的不是学问,而是人生的境界。”让我们永远铭记教育的第一法则——向学生学习!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翠竹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28号 电话:0519-85561065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