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例研究活动感悟
陈燕玉
我第一次接触并参与课例研究这种活动,故心情是很复杂的,新奇迷茫的。我查看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课例研究的相关知识, 明白了这样研究的价值。它和日常的听课评课不一样,它是围绕一个主题,让每一个老师积极参与的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让每位教师在上/听课,议课改进, 上/听课,议课改进,在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了教师的自身教学和研究水平,增强了实践智慧。
在胡教授的指导下,就”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研究”这一主题,全体英语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堂详情分四个板块进行观察研究,从中我掌握了课例研究的基本方法。我们需要通过课堂观察记录来研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学预期目标的达成度,再到重点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策略。第一轮的听课、评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老师们通过教学详情的比较、分析、肯定、否定,不断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从而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同时也提出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为第二轮听课、评课夯实了基础。下一位授课教师充分吸收研究小组的研讨意见,总结教学经验,明晰课堂教学的问题,即使思考修补方案,以便在随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三轮上、听、议课下来,不同的教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特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不仅三位上课教师,其他参与的各位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提升了自身教学与教研的水平。
我的感悟: 三天的忙碌辛苦但还是值得的。全体英语教师都表现出了十二分热情,积极地参与研究,我也从一个被动的旁听者变为了一个热情的参与者,不停在思考与反思,自己平时好多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其实不该小视。平时的一些教学困惑也在这几天中有所领悟:1.公开课技巧虽多,但对文本的适当解读拓展,对重要知识点操练与运用还是需要的,我们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点拨,但一定要考虑点拨的恰当时机,以不影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为前提,这其实也是一种教学的技巧;2.“把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教师尽量少讲”这种教学理念好像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课型,龚玉霞上的这堂课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在这堂以听说为语言目标的课上,教师讲的绝不比学生讲的少,但教师就是通过丰富幽默的语言连环问讲,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观点的交流欲望,且“教师的讲”在这里本身就是鲜活的听力材料,让学生自觉融入教学活动,激活了思维,创新地运用新旧语言知识。所以说“教无定法”,适合才是真理。
我的新困惑: 1 都说“课堂导入不宜过长,以不超过5 分钟为佳”。可我觉得“课堂导入”既然是一堂课的预热,这就有如炒菜前的热锅阶段,不同材质的锅需要的预热时间长短都有差别,面对导热性层次有别的学生来说,怎能要求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达到一样的预热效果呢?这有待大家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