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例研究>>研究成果>>论文教案>>文章内容
学生的表现是我们的“资源库”(朱荷芬)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学生的表现是我们的“资源库”

朱荷芬

杨裕前老师,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前辈,他一直行走在为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而努力的路上,尤其是看重一个人人格品质的培养。

听完吴月洁的课后,他跟我们交流的时候说到:

一、知识技能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铺设好台阶,并且及时检测是否达标。

二、过程方法目标包括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知识技能是可操作的,但过程方法是不可操作的。学生的能力是否已经得到培养?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可以挖掘更多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发展的,对一个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很多学生脑袋够用的但成绩不好呢?表面上看到的是知识技能的缺失,其实最主要的是人格态度的缺失,因为这些孩子没有自信,没有毅力去克服,不愿请教同学。这些问题可能课堂上关注起来更困难,但要引起重视,尽我们的所能去做一些事情去让他变得更阳光一点。

他建议我们要特别关注课堂上生成的一些特别的东西,也就是当主观的设想和客观实际产生碰撞的时候,要弄清楚学生的想法。这一点给我的感触也很深,尤其是在使用课件频率越来越高的现阶段。使用课件后,我可以把我的备课思路充分体现出来,课堂容量明显加大,但是我却常常感到哪里有些不对劲。有一次跟同学们聊的时候,他们说的话引起了我的关注。他们说:“老师要我们回答的内容肯定已经准备好了,总归会放出来给我们看的,有时候来不及思考也不要紧。”原来,我的“精心准备”其实是阻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所以我现在使用课件的时候,尽可能不把现成的结论打上去,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把他们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再归纳总结。而且特别允许他们一旦听讲的过程中有想法,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我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听什么,又是怎么理解听到的内容的,以此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

比如解方程学“去分母”这个步骤,以往每年教到这里,出错率就特别高,最初我也只是觉得就是学生的计算水平不高,容易出错,以为反复练习就会好。后来问了学生才知道,他们认为只有带分母的式子才要把分母去掉,至于其他的数就不要了,这就是他们理解的“去分母”。也就是说他们对“去分母”的理解浮于表面,并没有重视它的依据就是“等式性质2,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知道了“去分母”三个字会对他们产生这样的影响后,我就改变了这一步骤的写法,把“去分母”三个字改写为“两边都乘以几”,所谓眼见为实,学生知道自己写的就是自己要做的,就可以按要求操作,避免出错。

遗憾的是,我设想的“资源库”缺乏“笔记”,往往当时很有感触,却懒于执笔记录,时间一长,也就忘了,这也是我未来要特别努力的方向,正如杨老师所说“学生有问题了,但是一开始老师也不明白他什么原因,把这个搞清楚了,比专家还厉害。在课堂上会发现问题,当时弄不清楚,就会想办法弄清楚,然后问题就解决了。关注这些,写论文就有素材了。”也许理论知识可以学习借鉴,但是案例素材每天都有原创,只有依靠自己建立资源库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翠竹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28号 电话:0519-85561065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