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学习大师
——听杨裕前主任评课感悟
刘立萍
知道杨裕前主任这个人,是18年前了。那时,刚走上教学岗位不久,一位我敬重的老教师送给我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杨主任所编写的《平面几何入门教学》。这本书让我在教学中激发了同学学习几何的兴趣,在几何教学的教学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我顺利地在数学教学中入了门。因此,我记住了他了名字。从那时起,杨主任就是我的偶像。
与杨主任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聆听他对教育、对教学、对教材、对课程的认识,可以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全体数学组的老师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平台。两天与杨主任的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学习杨主任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爱生情怀。
杨主任的教育观、教学观,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学生。他跟我们讲如何评课时,讲了三个方面,而每一方面的落脚点都是学生。
①教育的本质——为了学生的发展;
②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
③关注过程是否流畅,是否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过程与方法是对学生更有价值。
当我们听到杨主任讲到:“我们常看到的是学生知识的缺失,却没有看到学生知识技能的缺失是源于人格的缺失。我们不能改变一个孩子,但我们可以让他变得阳光一点!”当我们听到杨主任的这些话,我们真正明白了杨主任的这些话,我们真正明白了杨主任之所以会成为大师级的教育者,不仅仅是他钻研教材深、透,不在于他渊博的学识,而在于他始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始终是以人的发展、以民族的发展为落脚点的思想。
心中有学生,是杨主任作为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典范。
二、学习杨主任对教育的忠诚。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的杨主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说起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的四基的培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他如数家珍。他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的高度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了教材编排的良苦用心。杨主任在跟我们年轻教师交流的时候,建议我们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学是为了不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主任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也是希望我们接好教育的接力棒,把他对教育的这种忠诚与热爱传递到我们的身上。
三、学习杨主任教学即研究、研究为教学的教研一体的思想和行为。
杨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能发现一些问题,而后去研究这些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并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且不说平面几何教学的研究成果,单就他发现学生在解决“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这个问题中产生的错误,他就会去与学生交流,去研究学生的问题在哪儿,并在第二年的教学中进行改进。从这样的小问题着手,杨主任就会去研究,这种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思想与行为非常值得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学习,杨主任之所以成为大师级的教育工作者,就来源于他的这种教研一体的精神。
从杨老师的身上,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