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组认为,今天的两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学习内容从学生中来有落实到学生中去,像岳校长课上的问题就是由学生提出来并深入展开,张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对文本的感悟,事先让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学生寄语那部分让学生通过改换人称、重复朗读,促进了学生心灵的成长,这跟昨天讲座里谈到的美国课堂着眼于学生灵魂的成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学定教思想还体现在作业的布置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张老师布置的作业分三块:一是让学生写一段阅读短片,二是回忆自己的童年写一段文字,三是结合文章用凝练的语言写一首诗歌,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布置了有能力梯度的作业。岳校长要求学生用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记叙自己的梦境,要求体现儿童的童趣。这项作业就要求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方面,两位老师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更好地学习平台花了很多功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岳校长为了帮助学生读出文字中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生命之美,紧扣文本之外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已经学过的写景文字。岳校长曾经说过:当由课堂拓展到课外的时候,拓展资料的选择是很见教师教学功力的,岳校长今天提供的写景文字也的确紧扣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生命之美。同样,张老师在课堂里也给学生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学习资料:有萧红的简介、《呼兰河传》的作品简介、《呼兰河传》原著结尾部分的文字……通过这些学习资料的提供,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解读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悲悯。
当然,听完两节课后我们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比如,张老师让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说说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对文中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重读细品”中让同学们用准确的语言谈谈新的感悟。这两个环节似乎都是在让学生感悟文本中所描写的童年生活,第二块要求学生从语言、取材、构思、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感悟句子,但在后来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评似乎没有清晰地紧扣这样的几个方面进行。另外,岳校长说初三的学生读写景的文章应该读出不一样的地方,但听完整节课,我们组的老师对于究竟应该带领初三学生读出怎样不一样的写景,还是没有找到特别清晰地答案。
今天的三节课正好体现的是我们三位老师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定位,在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流程上也都充分体现了三位老师不同的教学个性。所以我们困惑,语文课堂是不是该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如果有那又该是一种怎样模式?
(初二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