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语 文 教 活
——《呼兰河传》教后札记
岳亚军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呼兰河传》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国人的愚昧灵魂,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教材节选自本书第三章,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这篇文章安排在九年级下册,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任何障碍。在备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的文章教学的切入点在哪?第二,怎样体现学校“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要求并把语文教活?
在反复研读文本以后,我把教学重点确定在领悟文本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生命美上,把教学难点定位在表达自然美、生活美和生命美的语言特色上,据此确定了本文的三个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能用简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2.能深层次读出文本表达自然美、生活美和生命美;3.能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时间8分钟左右)
学习方式: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请小组推荐一位学生汇总小组意见并代表小组交流发言
第二板块:深度阅读
看似浅显的文章,要透过语言文章读出文本的内在美。
学习方式: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
三、想象表达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地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假如这时我做梦了,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我梦中的景象。
要求: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能给我们一种儿童的体验,300字左右
我觉得我的这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达成教学目标的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0分钟强。
第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有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比较式的探究学习,也有发挥想象的表达学习,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教学切入的独特性。很少有教师从自然美、生活美和生命美的角度切入。多数老师是依据教参,让学生领悟“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然后分析本文清新活泼的语言特点。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能解读出文本中的自然美,童心美,但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解读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思维,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祖孙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实在就是一种生活美(这一点完全可以联系整部小说揭示的生活丑来思考),把祖孙关系写得越亲密,越能体现当时呼兰河镇人们生活的不和谐。本文的生命美是怎么体现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发现不了,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大自然之所以美,就是因为自然植物所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生活之所以美,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加上清新优美的文字使文章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因为课堂学习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气氛就活了;因为学习方式多样了,所以学生学得活了;因为情境中问题具有思维张力,所以学生的思维活了。把语文教活,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2013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