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例研究>>研究成果>>论文教案>>文章内容
政治教师在课堂转型中锤炼课堂语言(邹经纬)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政治教师在课堂转型中锤炼课堂语言

            ——参与“以学定教”课堂转型政治课例研究活动有感

语言是纽带,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主要通过语言学习知识、学习做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的效率。”的确,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技能,教学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艺术,把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晦涩的知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把做人的道理用幽默机智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好地展示政治课的魅力。下面就结合我校“以学定教”课堂转型政治课例研究活动,对教师的课堂语言进行重点研究。

优秀的政治课堂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1.教育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语言的教育性。政治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授方法与技能,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政治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是非善恶一目了然。

在这次“以学定教”课堂转型政治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三位政治教师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定位课堂语言,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这一点非常可贵。如宋老师在讲授挫折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都举的是名人的例子,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例子呢。比如说国家,国家是不是也会遭遇到挫折呢?”这样的提问,自然流畅,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有利于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政治教师首先要确保自己的课堂语言科学规范、合乎逻辑、不犯原则性错误;其次,作为政治教师更要注重课堂语言表达的辨证性,防止绝对化。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始终。辨证的思想不能只等到哲学课上才灌输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政治教师就应该辨证地对待课堂、对待学生、对待自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这次课堂转型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三位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如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如辨证看待挫折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等等。

3.生动性

生动的课堂语言富有魅力,它能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政治教师若能把抽象的政治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他所教的内容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情趣。

在这次课堂转型课例研究活动中,三位老师都用到了廖智的视频,其中有一位老师播放完视频后说:“廖智的故事非常感人。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她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双腿,失去了很多很多。如果说大地震那次挫折只是让廖智活了下来,那么在卫生间摔倒的那一次挫折却让廖智从几乎崩溃的边缘彻底醒悟,又从新活出了精彩。真的非常了不起!相信这个视频也给了大家很大的触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碰到了挫折该怎么做?”感人的视频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4.简明性

教师课堂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一方面,一节课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较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的表达必须简明扼要;另外一方面,课堂语言诉诸于学生的听觉,转瞬即逝,冗长的语言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堂语言要尽量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当然关于简明性教师还要弄清楚一个误区,千万不要把语言简明误解为简单,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简单加明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比简单更重要。

课堂教学中,宋老师有这么一段话:“挫折对人的影响是双重的,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克服挫折。而要克服挫折需要找到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找到对策,接下来我们先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短短几句话,总结了挫折对人的影响,自然过渡到挫折产生的原因,还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怎样对待挫折打下伏笔。简单明了,自然精辟,一气呵成。

5.启发性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在于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在于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可见,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启发性的语言应成为教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包括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这次政治课例研究,我们从多角度观察课堂,从多方面反思课堂。在语言的启发性这个问题上,我们做得的确还很不够。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升能力水平。

 [优秀案例节选]

(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三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

课前,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

师:这边有两条线,直线和曲线,如果说这两条线代表人生的进程的话,你会选择哪一条,说说你的理由。

生1:选择蓝色那条(师:曲线)因为第二条(曲线)一步一步地走的比较踏实,但是第一条一不小心会滑下去。

生2:我选择红色(直线),直线比较平缓。

师:你希望你的人生?

生:更顺畅一些

师:更顺畅一些,最好是没有曲折的。

生3:我选择蓝色,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里面肯定有许多坎坷,还有曲折,这样的人生才会精彩。

师:如果说直线呈现的是人生理想的状态,,那么曲线更多呈现的是现实的生活状况,我们希望一帆风顺,可是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人生必然面临着一些磨难和挫折,就像刚刚同学说的那样,因为有了这些挫折和磨难,也许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精彩。好,今天我们探究的主题就是“挫折”。

Ppt呈现课题:人生难免有挫折

案例评析: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就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政治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要精心设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询问学生“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也可以联系旧知识引导学生逻辑推理“那么这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还可以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思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运用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探求新的知识。

案例中的政治教师就非常注重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虽然案例只节选了一堂课的导入部分,但是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如语言少而精练、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如对学生不失原则、中肯恰当鼓励为主的评价,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精准的语言再加上快慢得当的语速和张驰有度的语气,就能达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良好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书面语言与日常口语的结合,是对话语言与独白语言的结合,是专业语言与普通语言的结合。政治教师要结合“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实践,努力锤炼课堂语言,“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促进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翠竹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28号 电话:0519-85561065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