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对象巧选择
——观我校政治“以学定教”课例研究有感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需要系统地创设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活动。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
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一名好学生的愿望,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状况、接受能力、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致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A层生,他们学习游刃有余,能很轻松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学生占了10—20%。二是B层生,他们学习认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种学生占了60—70%。三是C层生,他们学习较为困难,跟不上教材的进度,这种学生占了10%左右。根据班级的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应如何选择提问对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在我校政治“以学定教”的课例研究中,我发现执教老师具有以下特点:
一、关注提问的广度
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课堂提问的面应尽量广些,不仅要提问优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习后进生,作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的需求。对于简单的问题应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C层生)回答;对于稍做努力便可回答的问题让中等生(B层生)回答:对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中等以上学生(A层生)回答。提问面向全体,让各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做到好学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待进生吃得上,不掉队。例如,在邹经纬老师执教的一课,共提问学生22人次,占学生总人数的79%,其中A层生5人次,占回答学生人数的23%,B层生12人次,占54%,C层生5人次,占23%。在蔡小兰老师的课堂上,共提问学生50人次,人均回答问题1.3次。宋华燕老师共提问学生41人次。
二、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
课堂提问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不尽相同,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提问应适应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B层生),对问题的理解应有一定的弹性,“压缩”可满足C层生,“延展”可满足A层生。例如,蔡小兰老师执教的一课中,在看完廖智的视频,探究战胜挫折的方法时,老师将问题细化为三步:1、廖智遇到了哪些挫折?2、面对重大挫折,廖智是怎么做的,她做出了何种选择?她为什么能这么做?3、探究一下战胜学业考试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三个问题层次递进,每一层次学生都能通过积极思维找到答案,并通过交流不断完善答案,达到了“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
三、关注设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总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来进行的。因而在选择提问对象上应该注意提问所欲达到的目的。教师要明确每一次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引出新课提问?还是为前后联系提问?是为突出重点提问?还是为突破难点提问?是为引起学生兴趣提问?还是为引起学生争论提问?是为促进学生思维提问?还是为总结归纳提问等等。从而有目的的选择适合的提问对象。
以宋华燕老师为例,她设计了9个问题:
1、导入:直线与曲线代表着人生进程,你选择哪条?
2、课前调查内容展示,教师归纳分类,学生谈感受。
3、自由谈其它方面的感受---挫折具有普遍性。
4、什么是挫折?
5、挫折的影响?
6、挫折是怎样造成的?
7、从主客观两方面谈青少年挫折感强的原因。
8、廖智故事----克服挫折的方法和态度。
9、面对挫折,请你支招。
问题4、5、6属于识记理解型,宋老师主要选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C层生回答,B层生做一补充。问题1、2、7属于应用分析型,提问的对象则主要是B层生,辅以A、C层次的学生。问题8、9属于综合评价型,宋老师先选择A层生作答,B、C层次在听完A层生回答后在试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四、关注呈现问题与选择对象的时间顺序
为使提问发挥最大的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开动思维,在呈现问题与选择对象的时间顺序上,应该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再指定回答的对象,避免因过早指定对象而被动地让其他同学感到回答无望或因不需自己回答而不去思考,影响思维积极性。
五、关注不同位置学生被提问的机会
要给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以大致相当的作为提问对象的机会。有些学生,尤其是坐在后排或两边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久而久之,很容易挫伤其积极性,使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疏远,甚至造成部分学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冷漠,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纵观三位老师的课堂,我发现任课老师都能有意识的提问坐的比较“偏远”的学生,以防止他们有被忽视的感觉,然而也恰恰因此忽视了坐的离老师比较近的孩子。相比较而言,第一、二横排的同学回答问题的次数是较少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问者,不仅问题要精心设计,而且提问对象的选择也要得当。教师应反思自己平时课堂提问中除了问题设得“巧”,提问对象是否还“巧”? 这里试着把自己的一点感悟写出来,仅作抛砖引玉。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出现更多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