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例研究>>研究成果>>论文教案>>文章内容
从教材解读中去寻求转型的突破(路云)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admin

从教材解读中去寻求转型的突破口

——三节初中思品课“以学定教”课例研析

                                        路云

 

题记: 我们一直积极探究如何克服经验瓶颈,实现教师由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的教学转型,2013年9月26-27日,学校政治组邹经纬、蔡小兰和宋华燕三位老师以《人生难免有挫折》为题进行了公开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试图致力于改进教师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直想找到一个魔方,能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提供量体裁衣的教学。这样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子确实会有,但是当一位教师面对40几位学生,常规教学中难以觅到其踪影。为了更好地促进转型,我校三位高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学情每一个人都先独立备课,后一位上课老师都在前一节基础上做修改,有各自的主张,有自己的思考和风格,但是也有改进痕迹,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其目的是试图找到一些秘笈,而教材的解读是第一步。

本次研究课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是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的第三课《笑对生活》的第一章节,我们备课组一开始在研读本章节时发现这篇课文有两点困惑。

困惑一、章节的处理。因为这一章节引出了挫折的话题,而后面两个章节是《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和《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第一章节是围绕什么是挫折,挫折的作用而展开,最后对如何对待挫折的态度一带而过,并没有具体展开,第三章节《战胜挫折开拓进取》才体现了对待挫折具体的措施。因此第二章节的《勤奋学习善于学习》觉得非常突兀。

困惑二、内容的处理。第一章节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理解挫折有哪些影响?并能战胜挫折。但是对章节里面的每一块轻重处理还拿不出一致的见解。

对策一、梳理教材。

我们备课组认为还得去寻求源头活水,从课程标准里去寻求答案,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梳理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发现是围绕以下内容而纵横展开围绕学生的发展在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方面而不断展开,课程标准把挫折这一话题纳入“成长中的我”板块,无疑是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不断获得成长和进步,能客观地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的品质。

 

 

心理

道德

    法律

    国情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自尊自强

学法用法

文化认同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交往的品德

权利与义务

共同理想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

秩序

知国情、爱中华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一致认为尽管后面有章节是专门为寻求有效的应对挫折的办法而设计,但是对于挫折这一话题,如果不讨论和不涉及如何面对挫折会意犹未尽,因为在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梳理挫折会带来的双重影响,就是为了能找到对策,因此三位教师都播放了《开学第一课》的廖智的视频,引发作为学生应该感悟“挫折并不可怕,可拍的是对挫折的畏惧和不重视,需要寻求克服挫折的时机与良策”,从而也为后面的章节打下铺垫。

对策二:融合教材

我们还曾困顿与为何在第三章节克服挫折的良策不仅呈现了个人的人生需要创新,而且涉及到了人类文明和人类历史也是需要克服挫折。前面没有任何涉及,一直是沉浸在自我的挫折、个人的挫折,突然来了要正确面对国家爱和民族的挫折,太突兀了。我们走进第三节宋老师的课堂欣喜地发现,她在讲授挫折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都举的是名人的例子,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例子呢。比如说国家,国家是不是也会遭遇到挫折呢?”这样的提问,自然流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为后续的国家和民族面对挫折也同样需要有良策做好铺垫。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见图二)有了这样的视野,所以就必须在讲到挫折时是不应该拘泥于是自我的挫折、个人的挫折。这样设计的前后呼应水到渠成,显示了教师对教材独特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在第一章节学生就有这样的认知,不管是名人还是

 (图二)    

普通人,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集体和国家,都会遇到挫折,挫折是难免的,所以对面对大大小小的挫折才会有理智和客观的分析。

对策三、处理教材

第一章节是谈挫折、挫折的成因和影响,第二章节谈学习,这两个章节之间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为何教材这样呈现?究竟有何关系?我们在蔡老师的课堂里找到了答案。因为她发现学生在谈挫折时,大多谈到了学业上的挫折,这显然是最明显的和最普遍的,而且我们也发现学生也不会轻易在课堂里暴露自己在情感和家庭等内部涉及隐私的一些挫折,基于以上考虑,蔡老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就重点探讨分析学业挫折上。

师:我搜集了大家的挫折有一个发现,我们全班38位同学,有32位同学写到了一个共同的挫折,这个问题上会引起大家的共鸣,我们将重点来探讨这个问题。大家说说看是哪一方面的挫折?

生:学习考试。

师:我们列举了三个同学所写的在考试学习方面的挫折及其感受,请大家看一下。(生看PPT)第一个同学成绩不理想被骂,被请家长,三番五次被教育,他的感受:反正就这样了,依旧我行我素。第二个同学是一直走不出阴影。第三个同学是很伤心,但是伤心之后没有停留在这个阶段,知道自己的不足去反省,争取下次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思考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样的挫折给三位同学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生思考)

生1:不以为然,好的心态可以让自己从挫折中脱离出来。

生2:同样是挫折,不同的人对挫折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2:前面两种是挫折对他们成长中的障碍,第三位同学积极反省自己,说明挫折是他更积极进取的动力。

师:说得非常有哲理,由此对于挫折的影响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看来挫折它的影响有什么特点?(板书:挫折的影响)。因此挫折的影响具有?

生:有可能是积极的影响,我从这个挫折中找到动力去战胜挫折,这是一种积极的影响。也有可能就是麻木,是一种消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师:你回答得非常全面,具有辨证思维,是的,面对挫折它可能使人奋起去战胜,也可能使人被打趴下,一蹶不振。如何战胜它呢?要想战胜挫折就要首先知道是什么造成挫折的,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造成挫折的原因。我们就用我们共同的挫折来探究这个原因,因为是共同的挫折所以我们都有话要说,考试成绩不理想原因有哪些?每个同学自主考虑一下,尽量多角度考虑成熟。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原因)

师:由此可见,众多原因中,我们可以归下类,导致挫折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客观因素我们难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方面的努力去改变。

如果课堂中对挫折能做这样的处理,那么对于第二章节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就非常自然,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也更能发挥第一章的教育价值。

在其他两位老师的课堂里我们也不难发现都有自己微观的处理。按照教材是出现挫折的概念,然后分析原因,再谈挫折的影响,但是在宋老师的课堂里,她先分析挫折带来的影响,再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她是这样巧妙理答:“挫折对人的影响是双重的,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克服挫折。而要克服挫折需要找到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找到对策,接下来我们先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短短几句话,总结了挫折对人的影响,自然过渡到挫折产生的原因,还为怎样对待挫折打下伏笔。

总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作为教师,我们不喜欢照本宣科,也不能脱离课本开阔天空,对于课本,我们唯一的态度是不断研读、了解、走进、吃透、从而才能恰当而巧妙地去处理,才能驾驭它而不拘泥于它,才能领悟教材设计的意图而不脱离和背离,从而更加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从而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翠竹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28号 电话:0519-85561065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