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免有挫折》课堂实录及反思
常州市翠竹中学 宋华燕
课堂实录部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及造成挫折的因素,认识到挫折具有不可避免性;
理解挫折的双重影响,知道战胜挫折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挥挫折的积极影响,学会战胜挫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做到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挫折具有双重影响,学会发挥挫折的积极影响战胜挫折。
2.教学难点: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学会发挥挫折的积极影响战胜挫折。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怒放的生命》,渲染氛围
(一)导入
师:这边有两条线,直线和曲线,如果说这两条线代表人生的进程的话,你会选择哪一条,说说你的理由。
生1:选择蓝色那条(曲线)因为一步一步地走的比较踏实,但是第一条一不小心会滑下去。
生2:我选择红色(直线),直线比较平缓,希望人生更顺畅些。
生3:我选择蓝色,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多坎坷、曲折,这样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师:如果说直线呈现的是人生理想的状态,那么曲线更多呈现的是现实的生活状况,我们希望一帆风顺,可是事实告诉我们,人生必然面临着一些磨难和挫折,就像刚刚同学说的那样,因为有了这些挫折和磨难,也许人生会更加精彩。今天我们探究的主题就是“挫折”。
(二)认识挫折
师:事先大家罗列了些自己曾遭遇的挫折,大家来看一看,你是不是也经历同学们相似的挫折体验。
(多媒体呈现学生曾遭遇的挫折,让学生阐述属于哪方面的挫折,分别有学业方面、学习某项技能、亲子沟通、遭受意外、遭人误解等)
师:回想一下当初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样的举动。
生1:有的时候遭遇挫折身体会特别的不好,感觉特别不对,想去做好这件事但感觉特别难。
生2:遭遇挫折我就会那这件事来鞭策自己。
师:(追问)当初你失利的时候,你当时的感受,当时你很高兴(大部分学生笑)
生2:不是,当时是有点失落的。
师:当时是失落的,但失落以后自己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消沉下去。
生3:当学一项技能的时候,督促自己想要学,但是学不会的时候,想放弃,但又想做好,所以觉得进退两难,很纠结。
生4:被人误解的时候,心里很不满,很生气,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闷气。
师:虽然我们经历的挫折不一样,但我们有一些相似的体验,比如说心情很郁闷、很纠结,然后有的同学会有一些行为上的表现,比如同学们说到的把自己关在房里面,有的人会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说挫折会产生一些反应,而这些反应往往是消极的(学生齐答,教师板书),体现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教师板书,学生齐答)
师:刚刚我们说的是自己经历的挫折,你还知道其他人所遭受的挫折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挫折吗?(重复了其他人或者其他方面)
(学生列举了屈原、桑兰、张衡经历的挫折)
师:我们都举的是人所遭遇的挫折,你觉得其他的,比如国家会不会遭遇到挫折?(生轻轻的齐答有)
师:你曾遭遇挫折,名人也是,国家也会遭遇,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齐答)挫折具有普遍性。(教师板书)
师:如果说有差别的话,人与人之间遭遇的挫折有大或者是有小,有的人经历的多一些,而有些人经历的少一些。
师:说了这么多对挫折的认识,我们不妨尝试着说说什么是挫折。
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概括)挫折就是我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或者是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了障碍、干扰。(学生也一起在下面说)
(教师板书:干扰、障碍)
(三)探究挫折
师:有人说挫折往往带给人的是消极的影响。你怎么看呢?
生1:不一定,有的时候有的人遇到了挫折,就会来鞭策自己,然后自己更努力了,去跨过挫折,然后让自己有更多的进步。
生2:挫折对我们有消极的影响,但也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是会让我们产生畏惧,积极影响是挫折可以磨炼意志,促使我们进步。
师:(点评)生2特别强调了其实挫折也会有消极的作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样辨证的思维很好。
生3:可以举个例子,刚刚前面同学说的考试失利,但是他却用这个来鞭策自己。还有勾践卧薪尝胆,他经历挫折以后,鞭策自己,最后灭掉了吴国。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挫折会对人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双重影响(教师板书)
之前让大家说了关于挫折的认识,很多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了对挫折双重影响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呈现学生的观点)
师:(点评)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能够一分为二的来看待,这种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我们的学习中很重要。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也很值得表扬。
师:从同学的表述中,我们发现挫折时客观存在的,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什么?(自己,学生齐答)
师:取决于自己,取决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取决于有没有勇气去想办法克服挫折。想办法去克服它,需要对症下药,要找到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更好的寻找对策,接下来分析下挫折产生的原因。
师:回到刚刚学生列举的挫折,稍微思考一下,请你选择上述某个方面来想想看这个挫折有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生1:考试失利等学习方面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本身自己的原因,比如说准备不够充分,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师:她认为考试失利主要是自己自身的原因。
生2:受伤可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生3:遭受的突发事情可能是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比如说你好好的走路,别人撞上来造成你受伤。
生4:与父母交流沟通不畅,可能是两个方面都有,既有父母方面的也有自己方面的。
生5:学东西学的很慢,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她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能力比较低,而且还有可能自己不够努力,付出更多来学好。
师:(总结学生所说)虽然说造成挫折的因素有许多,很多时候挫折造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实众多因素中,分类的话无外乎是两种:一种是和我自己有关的,主观的因素,还有的一种是客观的因素(学生齐答),相交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更加突然,不可预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关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学生看书,教师板书: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
师:相较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挫折感。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你利用所学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为什么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产生挫折感?现在相互之间同桌之间简短的交流一下,主观和客观。(学生交流讨论)来,说说看,思考以后你的想法。
生1:青少年受到阅历、身心方面也没有成熟。无论是对事物的认识都不完全。
师:(点评)身心发展不成熟。我想问一下这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生齐答:主观。
生2:客观原因上是青少年应变能力没有成年人好,如果发生些突发状况的话,成年人可以想更多的办法,会有更多的能力去解决。
师:(点评)行,这肯定也是产生挫折感的因素。这个因素大家觉得他是属于哪个方面的?
生齐答:主观。
师:还是和我们人有关系。好的,主观说那么多了。同学们,谁来说说看客观因素造成的是什么?
生3:我觉得现在的科技发展,其中存在很大的竞争力,给现在的孩子带来很多的压力。
师:(点评)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比较高,社会的竞争也比较强,会对青少年产生压力。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值更高,客观上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
(四)战胜挫折
师:我们分析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因为只有找的全找的准,才能更好的为我们解决问题,去战胜挫折。那其实战胜挫折不仅仅是要分析原因,更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廖智,她在08年的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双下肢,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她的人生遭遇了这么大的挫折,我们来看一看她是怎么样来战胜挫折的。
播放视频资料(开学第一课廖智的故事)
看完她的这个经历后,你觉得在你战胜挫折的方面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该这么做?
生1:我们对面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能放弃,即使挫折很大,心里想着目标,想着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这样才会有动力,并朝着他努力,这样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出困境。
生2:不放弃,坚持自己的目标,肯坚持。
生3:乐观的心态。
师:我相信大家也会有一些自己战胜挫折的一些体验。虽然廖智这个是大挫折,我们对比她的是小挫折,但是小挫折我们也不能轻视它,因为有些小挫折对于我们同学来讲,也会造成大麻烦,而且对于挫折我们既要不畏惧,也不能轻视它。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运用集体的智慧,结合你自身的战胜挫折的体验,结合我们刚刚说到的课堂上所学的,一起来帮一帮这些同学。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同学们能把自己的挫折写出来,能正视自己的挫折,才会战胜挫折,走出坚强的第一步。我们四人小组,派个代表上来抽一个,抽到这个问题你们小组大家想办法把他解决,结合这个要求大家想到的帮他解决。如果小组中大家不想讨论老师这里的问题,想说说自己身上的挫折也可以。
四人小组,派个代表上来。大家开始讨论吧。
(学生代表抽取,然后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学了今天的内容,老师也给你们一些寄语,希望你们在学了今天的内容以后,在今后能够笑对人生。
Ppt呈现教师寄语(背景音乐:怒放的生命)
课后反思部分:
本课是学校以学定教课堂转型思品课研究的一节同题重构课,在前两位教师上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处理,从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看,本节课还是有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贯彻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和一些做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这样几点想法。
(一)源于学生实际又高于学生实际是教学的追求。
1、源于学生实际,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来自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
本节课在课前让学生完成了一份问卷调查,内容为你所经历的挫折,当时你的感受或表现,你认为导致挫折的因素有哪些?另外还有两道是学完本课后你再遇到挫折后会怎么做以及你还有什么困惑?设计这份问卷调查就是想了解学生对挫折的现有认识,从而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最后两个问题则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我又在课前多添了一个问题:对于挫折你怎么看?
在整理学生问卷的时候发现,95%以上的学生都能认识到挫折的影响是双重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着双重影响的认识,针对学生的认识现状,我果断的调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不再把双重影响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而是把怎样发挥挫折的积极影响,学会战胜挫折作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问卷中学生列举曾遭遇的挫折,也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一是在“认识挫折”板块,把学生曾遭遇的挫折呈现出来,让学生分类,初步感知挫折具有普遍性,而且很多挫折学生普遍经历过,让他们说当时的感受也是水到渠成的。二是在“探究挫折”板块,让学生分析自己遭遇的挫折是有哪些因素造成的,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实际,所以学生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而且比老师选择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更真实,也更生活,也让学生更感兴趣。三是在“战胜挫折”板块,学生帮忙解决的问题就是来自学生列举的挫折,而且是至今没有解决的。可以说,课前学生列举的挫折成为贯彻本节课的始终,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2、高于学生实际,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做到这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思考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说对于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教材中重点阐述了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除了主观原因以外,还有没有客观因素造成这种现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另外本课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战胜挫折的环节,解决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交流完战胜挫折的一些具体方法后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战胜挫折的一般方法,从具体到抽象提升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课后又花时间让学生思考了问卷中的最后两题,尤其是有什么困惑,学生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思考含量的问题:“挫折能绕过去吗?”可惜由于时间关系,当节课没有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做探讨,下节课开始组织学生对这问题做了探讨,效果很好。
(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是教师的追求。
1、创造性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大胆妥善地处理好教材。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提倡的教材观。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实际,本课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按照认识挫折、探究挫折、战胜挫折三个递进环节进行,在“认识挫折”板块从谈挫折感认识到挫折的反应,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我们学生、名人甚至国家也会遭受挫折,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在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学生共同完成挫折的含义,因为挫折的含义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在“探究挫折”板块先分析了挫折的双重影响,再分析挫折造成的原因,这样处理是因为双重影响学生其实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关键是让学生在碰到具体的挫折后能有办法来发挥其积极影响,帮助自己战胜挫折,也就是要掌握方法,而要想办法战胜挫折需要多挫折进行分析,找到挫折产生的原因。所以这一板块双重影响通过学生对一个观点的辨析加以完成,把挫折造成的因素放在后面分析,又因为原因并非教学的重点,所以让学生分析身边同学遇到的挫折、看书了解主观、客观因素这两步来完成这块的教学。
对于教材中青少年挫折感强这块知识点受另外两位教师的启发,把这块内容放在了运用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后,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青少年挫折感强的原因。既比较好的处理了教材中看似比较突兀的这块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举两得。
2、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美国教师教育专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议:“好的教育计划会避免无数在你班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他同时又借用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说:“老鼠和人类的最好计划常常走入歧途。”这两条似乎相互矛盾却也恰好说明:教学活动的预设与动态生成这一对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本课让学生说遭遇挫折的感受或举动时,有一个学生说他遭遇挫折让他奋起,而大部分同学都是朝着我的预设即会产生消极反应,突然学生从积极的影响说起,与我的预设矛盾了,当时我是追问了他当时的感受有没有很高兴,然后他的回答又绕到了我预设的轨道上来了。其实当时刚听到学生的回答时我也在想要不要把挫折的双重影响就提上来分析,但又对打乱教学环节后能否掌控没有把握,所以还是按预设的环节进行教学。正如岳校长所说:“如果能打破线性教学,而走向多维教学,我们的课堂将更为丰富和精彩”。
3、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评价水平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
本节课在教师评价学生方面,以鼓励、肯定的语言为主,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肯定,对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予以多次肯定。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以外,在融入了学生互评的方式,除了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让学生互评外,当学生发言完后让另一学生点评,丰富了评价的方式。
同上研究课的邹经纬老师再一学生对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分析原因,指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外还有社会、父母的因素时,邹老师给予起高度的评价,充分肯定该生的思维方式,这一点评也成为该课的亮点之一。可见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就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课堂犹如清泉不竭,充满生机。
4、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也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
这次以学定教思品课教学研究课全程参与下来,感觉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互助对自己教学的理念、教学的设计影响颇深。
专家前瞻性的引领指明了方向。上海教科院王洁博士提议的课前问卷调查让我们了解了学生的课前的认知水平,也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料。前思品课教研员顾润生校长特别提醒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在他的启发本节课在战胜挫折环节,将至今还困扰学生的挫折,共四类分别写着不同的颜色纸上,放在盒子里,让小组代表上台抽取,抽到哪个问题小组就解决哪个问题,虽然只是形式上发生了一些些变化,但实际效果非常明显,这样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伴间的互助式研讨让课更精彩。三节研究课,同题异构的基础上同题重构,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都运用了课前完成的学生问卷调查,都运用了廖智的视频,但针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即使在运用相同的问卷,看也都做了更符合学生实际的处理,而这样处理就是源于同组老师间的不断的研讨。特别是每节课后听课老师从不同角度观察课堂后再来对下节课提出的建议更有成效性。
回头看课堂实录,发现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再完善,比如语言可以更精炼些,尽量避免口头禅。学生交流战胜挫折的时间比较长,可以采取课后把学生写的战胜挫折的方法张贴到班级,这样就可以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对小组学习任务及要求应该明确的告知学生,让小组学习更有成效等等。行走在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道路上,探索着、实践着、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