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结晶》课堂教学反思
常州翠竹中学 韩慧娟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建立一切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石。上课之前,不但要了解不同的班级特点,还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作深入分析,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动机状态、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关注差异,使教师的教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也才会学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有滋有味。即:重视学情的课堂将会是高效的课堂。
1.根据学情设计有效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学的不懈追求,优化的教学设计乃是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服务。所以,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聚焦学生,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解能力。学习活动、教学环节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尽量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等。这种基于学情来设计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结晶》一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了一组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说其特点。从检测预习情况入手,引出了结晶。当学生回答什么是结晶时,落下了“一定条件”这几个字,笔者便利用这几个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说出了温度和溶剂的量。特别是让学生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从溶液中获得晶体。这个看似很不起眼的一个环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当时上课的情景来看,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
所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可能,某些环节,某个片段尽量放手让学生设计,相信效果会更好。尽可能防止“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胸中有材”、“心中无人”等一些传统观念,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转型。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当然,围绕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常态化、持续化地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2、基于差异采用多元学习方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力举措。
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他们厌倦枯燥、乏味的说教和“满堂灌”。而且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特点不同,即使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也各异,要关注差异,基于差异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动起来,在思维的对接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⑴.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
课堂上采用4人合作小组进行学习,便于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让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比如:《结晶》教学中,在讨论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实验时,有的学生认为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有的认为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同样是选蒸发结晶的,有学生要用到蒸发皿等仪器,而有的学生认为只要用到玻璃棒和酒精灯就可以。如果组内每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个学生就可以知道4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完善。最终在这四种不同的方法中对比选择出最优方法。
但是讨论必须要以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只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展开讨论,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和“火候”,否则会出现假合作的“热闹”场面,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⑵.利用实验手段,提升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化学实验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手段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而且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设计,《结晶》教学中,有这样几个学生实验:
【实验1】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实验2】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实验3】用降温的方法获得晶体。
当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的现象时,老师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把通过实验获得真知的权利再次让给了学生。这一让,再度燃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形成多次认知冲突,激发新一轮思维碰撞,不仅使学生体会出了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还感悟到“对比”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着。”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通过实验获得晶体,老师很理解学生的这种心情,更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经历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真正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3.及时捕捉生成资源,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必须真实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别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这个实验我在课前做过多次,现象不应该有问题,但学生在汇报时却有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从氯化钠溶液中析出晶体的速度快,有的却说相反。我始料未及。看着剩余不多的时间,我是选择让学生通过实验辨明真相呢?还是直接说出答案,节省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犹豫片刻,我选择了前者。重新要求两人一组,一个同学完成加热硝酸钾溶液的实验,另一个同学完成加热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并比较哪一种溶液析出晶体的速率快。看着学生又兴奋的进入实验状态,我想了很多:虽然这个实验用了只有不到5分钟的时间,但选择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做,会更有效地将教师、学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上焕发出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知识的需要做出了富有创意的调整,它或许打乱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造成了一些与自己预设的差异,或许因意料之外,使得教师的应对略显粗燥。但这一切又都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的课堂,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我们永远所追求的。
不仅如此,要想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老师还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同行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在倾听中成就学生,发展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品味。《结晶》一课,如果我倾听的再到位些,肯定会邀约到更多的精彩。
2014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