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积极改变,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参加“以学定教”课堂转型历史课例研究活动后的感悟
殷 勤
学生天赋有别,学习能力有异,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教学多了一种资源,以学定教才有了依据。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但时空遥远,囿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的差异,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千差万别。怎样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努力践行“以学定教”已成共识,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有效地落实。这次“以学定教”课堂转型历史课例研究活动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下面仅就以学定教背景下,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层理解,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
一、我所理解的“以学定教”
最近,有幸参加了学校“以学定教”课堂转型历史课例研究活动,在专家们的引领和教研组同仁们共同的摸索实践过程中,我对“以学定教”真正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以学定教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它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更体现着教育实践者的智慧。目前在教学实践领域以学定教的教学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先学后教,二是以教导学。
“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包括呈现目标——有指导的自学——自学检测——教师讲解——当堂训练等环节。“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充分准备、有限呈现”,在课堂的现场了解学情,临床选择教的内容和方式,这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这次参与历史课例研究的朱江和
如果说先学后教是现场随机“定教”,那么,“以教导学”则是根据教师的经验预先“定教”。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是这种教学结构的忠实实践者。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有教师指导的认识活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客体,之间介入了一个起指导(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他的这种认识就是把教育理解为一种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教师事先要在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和学情有所把握的前提下设计教师的教,同时要时刻思考自己的教学应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课堂上更要因势利导和随机应变,最后才能达到教师的挥洒自如和师生交流的自然无痕。在这一次的课例研究中,我对“以教导学”这种结构形式,进行了有益尝试。由于它需要教师对学生以及他们的学情作出预判,因此仔细观察所教班级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上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实践,我觉得上述两种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形式,无论选取哪种形式都应符合学科特点、学生情况以及教师的个性特点,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二、找准历史学科特点
作为一位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它的过去性和时序性。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会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它与今天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历史教学中再现历史情境成了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最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要情趣化。我认为,这里的“情”包含情境和情感两个方面,情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历史教学若没有历史情境,往往就会成干巴巴的说教,学生很难产生学习过程中的深刻体验。所以在以学定教的大背景下,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创设适合学生的“形真意远,理寓其中”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迅速、正确、深层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次在我们三个人的同题重构课中,我们都非常注意这一点。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深层理解
说到学情,我认为可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纵观三节历史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实践课,三位实践者都结合了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师的个性特色,尤其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或事先预设教学情境,或结合学生生成随时创设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目的。
下面就以我们执教的《16课 日本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为例,呈现几个典型列子:
在明治维新的“内容”中你们还有哪些不太理解的词语呢? S(齐答):“殖产兴业”。 T:那么你们猜测下这四个字什么意思? S:发展养殖业和工业。 T:下面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解开大家的疑惑。 活动:观看视频《大国崛起》中的片段(3分钟)。 T:观看后,请总结“殖产兴业”有哪些特点? S: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 S:照搬外国的模式。 S:聘请外国专家。 S:政府大力扶植。 S总结:“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的政权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源来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
这是
在这一次 “以学定教”课堂转型历史课例研究活动中,
我的“以学定教”的落脚点,就是从学生已有的学情(兴趣点、知识结构、思维程度)出发,层层递进,不断给学生铺设有助于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境,起到以教导学的目的。比如我精选了一段《大国崛起?百年维新??佩里入侵》视频,尽管只有1分57秒,但伴随着问题情境“面对侵略,日本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的出现,马上便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与愿望。在探究明治维新背景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武士、幕府建立、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以及德川幕府统治的表现”等知识情境的铺垫,让学生获得突破背景要素这一难点的拐杖。当学生体验探究完明治维新的三要素,有了一定的思维训练后,我马上抛出“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有何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三者之间有何相同”这两个有深度的问题情境。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在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拓展,更深刻地理解了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特殊意义、对于世界的影响力。
对于这一次我们历史学科的“以学定教”课堂转型课例研究活动,虽然就我而言,课堂转型步伐迈得还不够大,甚至传统多于改变,留下了很多的缺憾与不足,但正如我给《16课 日本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全课立意定位于“改变”一样,当我们深刻领会了“以学定教”的要义,在每个教学环节、每节课、每天都改变一点点,同时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引领我们的学生不断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或者学习习惯上改变一点点,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是多彩的、智慧的、高效的,我们也将会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