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例研究>>研究成果>>论文教案>>文章内容
历史课堂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9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屠 琍
 

历史课堂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观我校历史“以学定教”课例研究有感

常州市翠竹中学  彭唤春

学生资源的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学生资源的界定:学生资源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广义的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凡可被教师利用的课内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本文所讲的“学生资源”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对知识发展顺序的了解相对比较多一些,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关注还是少了一些。翠竹中学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之中,近几年进行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尝试,下面就我校历史开设的“以学定教”的课例谈谈历史课堂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一、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与学的宝贵的资源。

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直接经验和能力的支撑。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找准认知停靠点,让新知构建在旧知上。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日,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例如周泓涤老师在导入明治维新的新课中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片头:“1516世纪  西班牙地理大发现,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力量,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工业时代到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1年德国统一,1871年日本岩仓俱视出使欧美,美国诞生终成世界一极。”

同时板书《明治维新》展示ppt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中央台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片头,在500年前,9个世界大国风云激荡,那么这段时间,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怎样?

(生)S63在封建社会中发展资本主义。

(师)好,请坐。在这种大的历史浪潮下,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例如哪些事件?

(生)同答: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师)可惜最后我们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而此时的日本,却成为了亚洲的一个“唯一”。下面让我们走进日本明治维新。

在这段教学内容中,老师首先通过《大国崛起》的视频让学生回顾旧的知识,并且归纳了这些国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资本主义”,这为后面学生学习明治维新的背景做了一个铺垫。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或者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或者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者由旧知识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因此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学习新知识就要注意找准认知的停靠点,以让新知构建在旧知上。

二、将学生课前准备的和教学有关的资料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源。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课前教师将课堂上所需的资料让学生回家查找、准备,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否则,如果学生知识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甚至“身在曹营欣在汉”在学习上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三位老师的“以学定教”的课中,周泓涤老师和朱江老师在明治维新的知识建构这一块上都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提前预习来建构知识如朱江老师是这样引导的:“下面接下去,我们怎么样来构建这一个知识框架呢?也就是说明治维新是一个怎样的历史发展,我们对历史事件有三个要素?背景、内容、影响。大家都拿到了一张纸,你可以在你的纸上记下你怎样构建一个框架?也可以看下你哪块是不能理解的。你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写在纸上面。”思考并讨论(共10分钟)。

10分钟以后,朱老师根据学生展示的知识结构进行评析,并不断的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这位同学的框架有没有影响呢?”“这位同学有个问题,其他同学能给他解决一下吗?”

生:它对改革是有帮助的,我觉得应该放在内容里面。

 师:还有吗?有没有同学觉得我的框架比他设计的更好。

生:背景:阶级矛盾、政府腐败导致被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人民的生活开始贫苦。内容:先是发起了倒幕运动,后来发生政治改革。结果:写的没上一位同学这么细,就直接写了。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这位同学的构建有什么改进的地方?

生:内容还有出使欧美。

生:它对改革是有帮助的,我觉得应该放在内容里面。

在这个教学片断,老师根据学生的建构知识结构作业的展示,让全班同学去发现问题,大胆放手,鼓励解疑,引导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只有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教师要把解疑权交给学生,发动学生共同讨论,互相解疑,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学生为了解疑,必然要参与到阅读、思考、发言的主体实践活动中,其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就得到锻炼,得到培养。
   
三、将学生课堂中的生成动态资源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源。

1用学生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问题做为再生资源。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非常注重课前准备,用心备课,准备齐全,但却忽略了课堂上的生成。本人认为,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往往体现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体现了学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应该抓住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再创造,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信息资源,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富有价值的、具有生成性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使之延伸出新的信息,使教更有针对性,使学更有生成性。

例如,周泓涤老师让学生共同构建明治维新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明治维新的背景、前提、目的、内容、影响。通过学生到讲台上陈述,目的、内容、影响都没问题,当S41同学补充前提是“倒幕运动”时,学生的争论开始了。S63:我觉的“前提”应该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S82:我觉的倒幕运动应该属于“目的”。S84:我觉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该属于“背景”。老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解决“资本主义萌芽“属于“背景”还是“前提”,请结合前面我们学过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思考到底属于什么范畴?

(生)S51 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生)恍然大悟,共同回答,属于“背景“。

(师)然后我们解决:“倒幕运动”属于“前提”还是“目的”。那么谁先来给我们介绍下什么是“倒幕运动”?

(生)S35 依据教材解释“倒幕运动”。

学生解释后仍不确定属于“目的”还是“前提”,教师解释,属于“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后,才开始了明治维新。

有碰撞才有火花,当学生发出“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不同意”的声音,当学生露出自信、困惑、欲言又止的神情,当学生做对或者做错一道题,我们要意识到学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堂信息,这些信息看似无形却有形,听似无声却有声,真实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状况。课堂的生成是最真、最美、最精彩的,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生成比我们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更精彩。

2、利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再生资源。

普多塔戈说过:“人脑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新的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过程,正是头脑被点燃的过程。

老师在讲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我对一个环节的内容处理影响特别深刻

(师)展示PPT“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师)在“内容”中你们还有哪些不太理解的词语呢?

(生)齐答:“殖产兴业”

(师)那么你们猜测下这四个字什么意思?

(生)S75 发展养殖业和工业。

(师)下面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解开大家的疑惑。

活动:观看视频《大国崛起》中的片段(3分钟)

(师)观看后,请总结“殖产兴业”有哪些特点?

(生)S45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

      S63照搬外国的模式。

      S21聘请外国专家。

S31政府大力扶植。

(师)总结:“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的政权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源来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有材料的兴趣。”学生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定会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信息的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师生心智互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了灵性,它稍纵即逝,也可以说是可与而不可求的。教师如果能把握机会,引导学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我们的课堂回味无穷,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翠竹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28号 电话:0519-85561065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