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教学思路 开一片教学天地
——例说初中历史“以学定教”课例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翠竹中学 钮美英
2013年11月,常州市翠竹中学历史组朱江、殷勤、周泓涤三位老师以九年级《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开展了为期两天的 “以学定教”的课例研究活动。“以学定教”是翠竹中学推进课堂转型的重要举措,学校课题作了这样的概念界定:“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教师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在恰当的起点上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有成效地,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这要求:翠中历史教研组老师在备课与上课的过程中,既要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又要体现研究方向,不断寻求二者的平衡,不断探索最佳融合度。应该说,这是有价值、有意义、也是有难度的一项工作。为此,历史组老师做了充分准备,使该次课例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基于学科特点和学情的研究主题
早在课例研究活动一个月前,学校就请来了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这样定义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对于特性之一的“基础性”,《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主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本课教学内容为“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也即日本明治维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明治维新的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该课在教科书中地位重要,难度较大。在明治维新时段,代表的是进步趋势,非常了不起,需要深度挖掘的东西较多。同时,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有些学科学习不一样,表面看书上的文字,学生几乎都认识,但是把握历史内容并不在于是否看得懂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揭示历史事件间的关系及给后人的启迪。另外历史学科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当时的情境下去看待当时的问题,而不是穿越。正是在认真研读历史课标和研究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初中九年级学生的特点,确定本次课例研究活动的主题为:从基本解读到深度理解的策略研究。然后在
二、基于学生主体的学习资源预设
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源可以说是所有学科中最为丰富的了,因为它包含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各种素材、资料。在历史学习中,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历史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采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视资料等等,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为学生学习、构建知识脉络作相应的铺垫;也可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困难。
例如: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主要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它们不断崛起,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大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PPT展示) 师:先猜猜这是哪个国家? 生:英国。 师:从这两张图片可以看出英国的崛起跟哪些大事有关? 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师:这些是与美国发展有关的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生:美国独立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师:有谁还能补充说明吗? 生:美国内战。 师: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也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再看,这又是什么国家? 生:俄国。 师:让我们再看一张图片,它应该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 生:它反映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师: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也崛起了。大国的崛起几乎都与这样一些标志性事件有关。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国家。(出示图片) 生:日本。 师:那么日本的崛起又与什么事件有关呢?(引出课题) |
看似简单的师生问答,
又如:
师:在明治维新的“内容”中同学们还有哪些地方不太理解呢? 生(几个学生不约而同):“殖产兴业”。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四个字会是什么意思呢? 生:发展养殖业和工业。 师:下面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解开大家的疑惑。 师生:观看视频《大国崛起》中的相关片段(三菱公司发展史,3分钟)。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视频介绍来归纳“殖产兴业”有哪些特点呢? 生1: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 生2:照搬外国的模式。 生3:聘请外国专家。 生4:政府大力扶植。 师(总结):“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的政权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源来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
正是
三、基于学习目标的问题与理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创设好问题情境,让问题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据此,本次课例研究我们设定的课堂观察点之一即是:观察教师的问题设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教师追问(学生发问)——师生理答情况。
请看
师:在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你认为哪一点对日本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生1:我认为是经济上,日本的经济改革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所以我认为是经济上。 师:经济对国家发展的确重要,可是怎样才能使本国经济得到长远发展呢?哦,有人并不同意,你们又认为是什么呢? 生2:我认为是政治上,首先要推翻封建政治制度,才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师:推翻封建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产生了影响,但是如何体现影响的“最深远”呢? 生3:我觉得是军事上,只有改变军事制度,才能使国家更强大。 师:军事强大可以免遭他国欺凌,的确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不是决定社会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生4:我觉得是实行了义务教育,使得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才能使国家的各方面都得到长远发展,有了人才,就能获得技术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力提高,包括军事国防的进步等等。 师:你说得非常好。“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对日本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否则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了。如今中国也在实施“科教兴国”,正也说明教育和全民素质对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
根据《课标》,探讨明治维新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基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学习情境创设。
总体来讲,
例如:
(PPT展示问题2) 19世纪60年代,下列国家发生的革命或改革,都废除了阻碍其发展的旧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比较完成下表。
生:依次回答表格内容。 师:前面我们进行了中日对比,比较出了不同;现在我们又将日本与美国、俄国进行对比,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又可以比较出什么来? 生:比较出相同点。 师:那都有哪些相同点呢? 生:都废除了一系列旧的落后的制度 师:就是扫除了一系列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还有什么相同的呢? 生:都使国家向前发展,都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
看似简单的图表式比较学习,把同时期发生在日本、美国、俄国的几件大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相同点,找出彼此的联系, 便于学生把握这些知识的本质特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大事所呈示的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确立。随之,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辨别,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把日本的历史融入世界大背景下来进行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国际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