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以学定教”,让课堂充满活力
——中学历史“以学定教”课例研究的思考
常州市翠竹中学 殷 勤
学生天赋有别,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但时空遥远;由于生活环境和认知的差异,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行为更是千差万别。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教学资源丰富多元,我们的“以学定教”才有了依据。在以学定教背景下,根据学生学情差异、学科特点、教师个性特色以及课堂中的即时状况等,在课堂教学中多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应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这次“以学定教”课堂转型历史课例研究活动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努力践行“以学定教”更成了我们的共识。本文就结合相关课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依据学情,选择最优教学形式
“以学定教”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它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更体现着教育实践者的智慧。目前,在教学实践领域“以学定教”的教学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先学后教,二是以教导学。
“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包括“呈现目标——有指导的自学——自学检测——教师讲解——当堂训练”等环节。“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充分准备、有限呈现”,并根据课堂的现场了解学情,临床选择教的内容和方式,这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这次参与历史课例研究的朱江和周泓涤老师对此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
如果说先学后教是现场随机“定教”,那么,“以教导学”则是根据教师的经验预先“定教”。这种教学结构就是把教育理解为一种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教师事先要在根据教学经验对学情有所把握的前提下设计教师的教,同时要时刻思考自己的教应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课堂上更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最后才能达到教师教学的挥洒自如和师生交流的自然无痕。在这一次的课例研究中,我对“以教导学”这种教学形式进行了有益尝试。由于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作出预判,因此仔细观察所教班级学生原有的认知活动、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我备课、上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实践,我觉得上述两种以学定教的教学结构形式,无论选取哪种形式都应符合学科特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个性特点。当然,适合教师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高效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基于学情,创设高效教学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再现历史情境,是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最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在以学定教的大背景下,要适时创设适合学生的“形真意远,理寓其中”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迅速、正确、深入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结合学情特点。所谓学情,可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纵观三节“以学定教”课堂转型实践课,三位实践者都结合了自身的教学个性特色,尤其是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或事先预设教学情境,或结合学生课堂生成随时创设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目的。
下面就以我们执教的《16课 日本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为例,呈现几个典型例子:
T:在明治维新的“内容”中你们还有哪些不太理解的知识点呢? S(异口同声答):“殖产兴业”。 T:那么你们猜测下这四个字什么意思? S:发展养殖业和工业……。 T:下面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帮助大家准确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活动:观看视频《大国崛起》中的片段——“三菱公司发展史”(3分钟) T:观看后,请总结“殖产兴业”有哪些特点? S:学习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 S:照搬外国的模式。 S:聘请外国专家。 S:政府大力扶植。 T(总结):“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的政权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源来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
这是周泓涤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精彩的片段。学生在深层解读明治维新内容过程中遇到了困惑而生成的问题,体现了当时学生认知状态。周老师没有直接把现成的答案抛给学生,而是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出现“状况”时有限呈现,现场随机“定教”——给学生创设了“三菱公司发展史”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从这段情境中自己总结出了“殖产兴业”的特点。我想,这节课后学生会非常深刻地记住这个学习片段,并且很好地理解“殖产兴业”的含义。
朱江老师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对学生的不断追问,形成了很多问题情境,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而且贯穿一节课的始终,让学生一直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不断地进行着头脑风暴,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对明治维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历史问题情境是高效的,符合了以学定教的理念,更体现了教师的智慧。
笔者的历史教学情境设计落脚点,是从学生已有的学情出发,层层递进,不断地铺设有助于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情境,达到“以教导学”的目的。比如我精选了一段《大国崛起?百年维新》“佩里入侵”视频,尽管时长不到两分钟,但伴随着问题情境“面对侵略,日本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的出现,学生马上激起了学习本课的兴趣与愿望。在探究“明治维新的背景”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武士、幕府、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以及德川幕府统治表现”等历史知识情境的铺垫,让学生获得突破背景要素这一难点的拐杖。当学生深刻理解了明治维新的三要素后,我又马上抛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有何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三者之间有何相同点”这两个更有深度的问题情境,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在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得到拓展,更深刻地理解了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特殊意义、对于世界的影响力。
在这一次历史学科的“以学定教”课堂转型课例研究活动过程中,三位实践者从观念到行动都经历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尽管也留下了许多的缺憾与不足,但正如我给《16课 日本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全课立意定位于“改变”一样,当我们深刻领会了“以学定教”的要义后,若在每个教学环节、每节课、每天都改变一点点,同时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引领我们的学生不断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或者学习习惯上改变一点点,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是多彩的、智慧的,更是高效的,我们也将会真正实现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