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仁芳
【摘要】
培养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教学生学,我们不仅仅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激发兴趣,抓好“双基”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下的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 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而且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一个人一生中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靠自学,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重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进行学习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要真正把地理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单靠在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预言:“未来的社会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培养 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填鸭式教学,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在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时有一个活动题,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亚洲气候三大特征形成的原因,面对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也许我们认为这道题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这里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从这个题目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六大观念之一:学习对终身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常言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2.、激发兴趣,抓好“双基”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重要,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由于地理学 科的特殊性,有很多的地理知识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有很多同学都畏惧上地理课,吸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较弱,而相反对很多的地理故事很感兴趣,利用这个心理特点可以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比如在介绍《黄河》一课时,播放了黄河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因此我们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娱乐引导到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人种和人口》,在开篇的探索活动中,用美国NBA篮球比赛中的一个场面,吸引学生对世界人种知识的关注。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地理教学目的于不顾,一味地为吸引兴趣而设计教学环节,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当然,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的延续下去,一定要及时的抓好地理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的自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因此,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迪。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知识、对教师的讲解,产生“质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勇气。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要有幽默感,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是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的,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越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无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淡化。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垂手可得,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俗话说“教不严,师之惰”,指的就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巴甫洛夫说“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意志比较薄弱,学习的注意力也比较短暂, 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都比较差,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精心备课。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精炼,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特别是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在大脑中形成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的空间分布体系和规律。
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就不能乱练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教师提出的训练目的要明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做到。所以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把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当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绝不是教师对学生就放任不管,而是要更加的投入,付出的更多。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目的在于解决我们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如果今天在学校的学习中,只是闭门读书,不联系当今国家、世界的具体情况、具体实际,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时,真正遇到了问题,要解决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世界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包含的地理因素,如:环境问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气候问题(温 室效应、全球变暖、碳排量)等。今年九月四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考察基础教育工作时,就提出了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一连听了五节课,其中第四节课就是听的一堂地理课。他充分的肯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对现在的学生到过很多地方、见识广,大加称赞。温总理希望出版社、教师,在编辑教材和传授知识时,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地理学真正的科学内涵。
综上所述,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方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蹈覆辙,走回“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2009年9月23日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谭仁芳.现在乐山市第六中学(乐山市实验中学分校)工作.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文科教研组长。民盟乐山市市中区总支委员、民盟乐山市市中区六中支部负责人。本文作者谭仁芳于2007年8月被乐山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联系电话: 0833-3884518
邮箱: trf123654@{域名已经过期}
邮政编码:6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