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例研究>>专业引领>>文章内容
“以学为核心”与“不教之教”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屠 琍
 

“以学为核心”与“不教之教”

成尚荣

    课程改革越来越走向校本,越来越走向教师的实践,随之带来的是话语的丰富性与鲜活性,比如课堂教学,出现了以下一些概念:“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等,这些概念正在化为教学改革的行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些概念还未触及教学的核心,教学应当“以学为核心”。所以,我们应该将“以学为核心”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作一比较,以明晰它们的关系,进一步把握教学

的实质,进而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使课堂教学发生真正的变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际教育发展报告,即《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报告的判断是:“学习的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这种论述与判断,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与改革的走向: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显然,“以学为核心”是教学改革“上位”的概念,相对来说,其他概念是“下位”的。比如,“以学定教”,主要是或者说更侧重于教学的策略和方式,即陶行知所说的,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先学后教”,主要是或者说更强调教学的程序,即学生学了以后再教,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才教;“多学少教”主要是或者说更倡导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多学,教师少教,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这些概念与“以学为核心”比较,还是“策略性”“技术性”的。教学真正发生变革,首先应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为方向,为重点。

    但是,“以学为核心”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策略与技术的支撑。“以学定教”,从方法的角度支持“以学为核心”,找到了方法,“以学为核心”才有了过河的桥或船,否则,教学的核心是落空的;“先学后教”,从教学的程序上支持“以学为核心”,程序变了,教学的结构变了,“核心”才会落实在教学结构中;“多学少教”,从教学的时间上支持“核心”,没有学生学习时间的保证,“核心”仍然很可能被边缘化。这样,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技”结合,“道”观照、引领“器”“技”,“器”与“技”应当为“道”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我们讨论的“以学为核心”只是教学中的一种关系,尽管这种关系是最主要的,但是,学习与教学毕竟是“两个一向有着明显区别的概念”,“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之内的学生活动,也不等同于教学活动”(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5期,第8页)。不能以学生的学完全替换整个教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有“学”而无教师的“教”。这里涉及两个提法,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过程现在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我以为“代替”不是“替换”,不是教学的消亡,而只是“让学”,只是教学强势以至教学权威的消缓,它强调的是教学要以学习为核心。二是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教,不是目的,不教才是目的;不是不要教,而是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准确地说,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不教之教”—不管如何,教应当永远存在,没有教,只有学,不是教学的完整概念;况且,没有真正的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没有高水平的教,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教学概念,充分发挥“不教之教”的作用,这是当前尤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到此,我们可以对有关概念作个简单的逻辑关系的梳理:教学—教与学;以学为核心—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来支撑;不教之教—把合理的教与以学为核心科学地统一起来。这就是我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从概念上作的基本梳理和判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年第7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翠竹中学 版权所有
    地址: 常州市翠竹新村128号 电话:0519-85561065  苏ICP备05086717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0202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