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数学教研
——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为例
常州市翠竹中学数学组刘立萍
一、教研组教研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教研组,是学校内部研究教学问题的基层组织。教研组的教学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日常教研组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我们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课堂教学规范的研究。我们学校是一个新办学校,组内青年教师较多。青年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贫乏;教学生涯尚浅,业务能力不足;目标志向远大,教学细节欠缺,这些成为他们成长的瓶颈。青年教师的成长成为迫切的任务。我们的教研组活动立足于集体备课,每周一大备,每天一小备,一上完课,我们都会交流各自上课的情况,难点是怎么处理的,采用了怎样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讨论解决的,还是老师讲授的,设置了哪些有梯度的问题,等等。这些教研活动,增强了青年教师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让青年教师很快步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第二,课堂教学技术提升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走进课堂。我们组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容量,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我们组掀起了学习PPT制作、学习FLASH制作、学习几何画板制作的热潮,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第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创设有效情景,实现有效合作;关注学生情感,实施有效评价”等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高课堂效益,成为我们教研组新的研究方向。我们开展了《初中数学学习的评价》课题研究;我们探讨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组织“同题异构”的专题性观课评课……我们的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水平的提升。
在新课改深度推进的今天,我们忽然发现,以前我们的数学研究都是基于教学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
二、基于“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实践研究
(一)“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研究价值
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向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发生转变;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发生转变,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发生转变。
教师教学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标准化的学生培养模式向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课程和个别化的教学发生转变。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
我校在课改大背景下,开始研究“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基础学力;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习惯、和兴趣,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奠定基础。而我们数学组自身发展进入一个缓慢期,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正在寻求新的突破。因此,研究“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模式,成为我们数学组的共识。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解读,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老师的板书、教态,不在于老师制作的课件的优劣,而在于是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以学定教的学,既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实践研究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组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为例,开展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的研究。
1、课堂观察维度的确定:
为突出“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全组老师共同参与讨论,确定了课堂观察的维度。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老师讲得再好,课程设计得再完美,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们主要看以下两个方面:
①行为参与:观察学生是否在认真地听讲;是否在积极参加讨论,积极发言,并记下一些主要的结论;是否积极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积极地做练习。
②思维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最高层次是自己独立思考,我们从学生是否在聚精会神、苦苦思索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有创意的见解等方面进行观察。
(2)观察师生的互动: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教学的主要状态。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互动是缺乏实效性的,仅有互动的形式,互动承载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我们常见到的教师询问学生“对不对”、“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对”、“好”之类,就没有承载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有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与少数的尖子学生或其他特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学生提出,回答由这些学生完成,这样的互动成效也更主要的是限于这些学生,对其他学生来说效果低下。诸如此类的互动,从效果上来看,大多属于低效、无效乃至负效之列。因此,我们把师生互动作为课堂研究的第二个维度,旨在观察以学定教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真正体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观察:
①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回答的答案,而是追问学生的思考过程;
② 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独特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即关注他们的相异构想。
2、同课重构的教学实践
依据这些维度,我们数学组以《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学研究。本次研究采用“同课重构”的方式,先由我组吴月洁老师执教,随后,我们进行评课分析,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再由钱秋芬老师、季宏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施教后再进行研讨,进而探讨“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次教学:吴月洁老师的公开教学,她的教学主要有三个板块:(一)观察课前画好的函数图像——y=x2 、y=-x2 、y=2x2 、y=-2x2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