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昌明(上海市新会中学 )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巧妙处理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比如,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教师是敷衍搪塞、粗暴打断,还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生成式教学,有效地解决“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教学事件,对我们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展,体现二期课改精神。
一、下课前的“意外”问题
在一节《蒸发》公开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正在总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问题。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液体的蒸发,并知道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某生:“梁老师,我觉得你的结论不完整。我认为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
循声望去,原来是金同学又“自由”地发言了,全班同学的眼光也聚焦到他身上。我心里一惊,这节课又有“麻烦”了,因为该同学常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自由”地想说就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也略带不满的眼神看着他,毕竟后面有几位老师听课,我还未回过神来,他又接着说:
“昨天中午的一场暴雨使操场上的坑中积满了水,行走不便,可下午放晚学时,我发现小坑中水干了,而大坑中仍有水,所以我认为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
课堂沉静。片刻后,同学间有小声的议论。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点头表示赞成,有的紧锁眉头、沉默思考,有的摇头表示怀疑……但都不敢肯定,没人举手发言。眼看下课时间即将到了,我的心情却没有以前那种上公开课时间恰到好处的感觉,而多么希望时间慢些、再慢些,可“美妙”的铃声还是无情地响了。我带着遗憾和不安结束这节原以为精心准备好的一节交流课。
针对课堂上的“意外”,我课后进行了思考:金某同学是一名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喜欢较真的同学,他提出的问题肯定有他的道理,得肯定他的求知欲,培养其个性的发展。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该问题可能还具有普遍性,事后我在班上做了个小调查,竟然有三分之一多的同学有相同的想法,这一结果让我吃惊不小。
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实际上还是课本上内容的翻版,基本上就是按照影响液体的蒸发快慢的四个因素即与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进行教学的,为了突出水的蒸发,其实重点只分析了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的空气流动三个因素。而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的安排也只有6行100多字左右和一副插图,要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确实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丰富教学内容。
“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物理问题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脱节,理解、考虑不够全面。对于初二年级刚学习物理的同学来说,“控制变量”的含义?怎样“控制”?为什么要“控制”?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变量,这都是一个学习障碍。
二、演示实验没有扼杀的苗头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思考,为了给予学生答复,我课后立即对“液体(水)的蒸发与液体(水)的多少有关”进行了教学设计,主要利用实验这一“杀手锏”,把我认为这一绝对错误的“苗头”扼杀掉,否则会影响后面正常的教学进度,于是第二天利用中午活动课时间在实验室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1
实验说明:两只烧杯完全相同,两只酒精灯“完全”相同。
实验效果:加热导致水沸腾,最后装水少的烧杯水被烧干,与常温下的蒸发有别;由于客观原因,两酒精灯的火焰不能完全想相同,导致两杯水的吸热不能完全相同。
实验结果:不仅没有驳倒“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反而还验证了“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
实验说明:两只烧杯完全相同,两只酒精灯“完全”相同。
实验效果:加热导致水沸腾,最后装水少的烧杯水被烧干,与常温下的蒸发有别;由于客观原因,两酒精灯的火焰不能完全想相同,导致两杯水的吸热不能完全相同。
实验结果:不仅没有驳倒“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反而还验证了“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
面对又一次“意外”,赞成金某同学者用成功自豪的眼神“炫耀”着,原来不赞成者也有所动摇……
“梁老师,你的实验不好,好象是验证了&l#替#换#用#字#符好像水的多少有关’,应该进行改进。”物理科代表张某某发言道。
同学们的目光都转向张某某,我以鼓励和欣赏的目光“求救”于他。
他接着说:“我举个例子,不知道是否恰当,比如,甲、乙在100米跑道上比赛,甲在10秒内从50米处跑到终点100米处,乙在10秒内从起点跑到70米处,那么谁先到达终点?谁跑得快呢?”
他停了片刻(可能在等待同学思考),
当然甲先到达终点,但根据速度公式V=S/T ,V甲= 50米/10秒=5米/秒,V乙=70米/10秒 =7米/秒,所以乙比他快,因此,不能以水先、后被烧干来说明水蒸发的快慢。”
矛盾进一步激化,但下午上课时间到了,从学生的反映看,还有不同看法,“有关”与“无关”者各执己见,于是我改变了教学设计:让学生个人或自由组合小组,进行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或想法。我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
通过前面的学习过程,你有何体会?又有什么新的想法?你偏向于哪种答案,下去后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驳倒另一种结论。要求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三、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
时隔几天,收集学生的个人或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
A: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 | B:不能确定 | C: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无关 |
13人 | 6人 | 14 |
A组的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研究水的蒸发快慢是否与水的质量多少关系。
初步猜测:我认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一定关系。因为在水沸腾中,在做实验中,适当的减少水,水沸腾就快。为了得到结果,我决定作一个实验:控制3个变量相等,把质量用不同的水到入两个烧杯。
器材:两个相同的烧杯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到入15毫升,10毫升水,我们把15毫升的烧杯叫做甲,我们把10升的烧杯叫做乙,放在同一个地点,等待观察结果。
(2)分时间段观测
在12个小时,两个烧杯等量减少了4毫升,15毫升的降到11毫升,10毫升的降到6毫升,我这时认为,水的质量与水的蒸发快慢有关系,
(3)过了半天,我又观察甲乙杯,甲还有6毫升,乙已经干了。所以第一次实验结果迷迷糊糊,决定再做一次,步骤同1。
(4)过了半天,下降了5毫升
又过了半天,我又发现甲杯有5毫升,乙已经干了。
作完第二次实验,我决定,分析以下。
为什么头一次下降水量相等,第二次却……..
终于我发现了,烧杯的底部不平,所以当水下降到5毫升处,中间是突出的,表面积就不同了,所以结果有一点出入,快慢程度不同,我们猜想如果换成平底,烧杯就没问题了。结果是每天下降是相同的,所以水的质量与水的蒸发快慢没有关系。。
(5)第3次实验,我把水的质量都弄成20毫升,发现水的下降量是等量的。
所以,经过3次实验,得到了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无关。与我原来的想法不同。
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习到了和获得了许多学习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大胆设想,并要以实验证明,是否正确;遇到困难,努力克服要有钻研精神;要善于分析,善于去理解。
C组的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水的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是否有关。
猜测:我认为是无关的。
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我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烧杯,烧杯1装了20毫升,烧杯2装了15毫升,一个照相机。
实验过程:晚上6点把烧杯1.2放在同一个窗台上。
12小时后用照相机拍下发现了水都下降了2毫升。
再过了12小时后用照相机拍下发现了水位为15毫升和10毫升。
实验结果:这次实验中,我发现,在同一段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下降的程度相同。发现水的蒸发和水的多少无关。在液体表面积大小,温度,上方空气流动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无关。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综合实验现象,最终得出:部分学生之所以认为水的蒸发与水的多少有关,是在分析时没有掌握好控制变量法,即在分析水的蒸发与水的多少的关系时,没有控制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三变量相同,同时混淆了蒸发多少与蒸发快慢的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对探究活动过程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而当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相同时,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多少无关。
四、教学反思
课堂上出现“意外”,有的可以当场解决,有的却需要在课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挖掘教学“意外”中的意外内容,以正确的物理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对待课堂上能提出自我见解的学生,不管其见解的正确与否,我们老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感情,要宽容,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有差异,允许学生犯错,不要用老师的“特权”却讽刺、挖苦,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得学生不敢提问题,逐渐不去想问题,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灵活机动处理好教学“意外”,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要根据其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事实胜于雄辩。在物理教学中冲锋挖掘教材内容,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构建灵活、新颖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