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思维参与,打造高效活力课堂
【摘要】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并列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也顺应了当前我国实施课堂改革的追求,那就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综合实践 思维参与 深度 2001 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并列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也顺应了当前我国实施课堂改革的追求,那就是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① 我们都知道,传统型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依葫芦画瓢”,这也证明他们没有真正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参与的意义所在,这样带给学生往往只是低层次的思维模式,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新的问题他们就会束手无策,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是不利的。在新一轮的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因为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论学习,而是通过综合实践课能够让学生走进自然,联系生活、社会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挖掘活动内涵,体现思维深度 思维参与的深度,是指在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由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的能力。思维参与能够体现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是否能够挖掘到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开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选题课”上,选择一个学生们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相当关键,因为学生只有对所要研究的课题感兴趣才会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当然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也是合理的,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性的意义所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帮助学生们分析问题的存在,针对困难的问题要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直接将学生的研究引向最终的结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展,并在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能力得以提升。在开展“低碳生活,绿色你我”这一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都感受和观察到太湖蓝藻、云贵大旱、美洲的四月飞雪、亚洲的沙尘暴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告诫身边的人们提高警惕,使这个地球重获新生,他们决定去调查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首先是在社区和学校内进行调查,寻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共同思考如何避免等一些解决的措施,最后还向身边的同学、老师和社区的居民发放宣传单,讲解低碳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等。整个调查研究活动逐渐深入,从现象深入到事情的本质,很好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性。② 二、丰富活动体验,实现思维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做为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的课程,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研究性学习、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目前我们从“扎根校园生活,拓展实践渠道”、“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展开,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果冻的制作”、“葡萄酒的酿制”等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观念的更新带动学生思维意识上的创新,我们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从多方位、多角度去体验,真实的投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尝试果冻的制作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基础上总结原因,分析存在的困难,并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完成制作,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小组同学还发现了只要在操作过程中加入不同水果的果汁还可以制作出不同口味的果冻,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综合实践的价值所在,使学生在“操作”、“思考”、“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参观,参与劳动是每学年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开拓学生视野,第二方面也加深了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最重要的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有了思维上了创新,特别是在参观草莓园的时候,对草莓高架无土栽培优化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部分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家庭无土栽培花卉产生了深厚兴趣,并进行试验和分析,在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开拓了创新精神。③ 三、完善活动评价,提升思维严谨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贯穿在学生参与活动整个过程中,从学生参与活动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总体能力等众多层面将学生的思维性进行评价衡量。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技能通过活动得以运用,学生所思考的在于并不是单方面的理论层面知识,而是要思考如何将理论转为实践型的知识,并将两者整合起来,运用于实际的活动中去;对于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体现出的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活动,大胆的有建议性的提出活动的设想、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体现出他们的合作的意识、乐观的精神、进取的品质。对于实践活动而言,总体能力的评价过程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要学会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些能力进行更好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思考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时能够考虑到各个方面,做到“百密而无一疏”。在评价过程中,还应注重表达的方式,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反映了他的内在思维过程,这是作为实施评价的第一步,其次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在倾听完他人的阐述后,对他人的评价进行“挑刺”,这其实也是一个思维的锻炼过程,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提供了一个舞台,而在其中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取长补短,才能够在不断的交流中懂得科学知识的严谨性,才会明白一项课题研究的成功须综合很多方面。 ④ 就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说,初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8-11、12岁),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思维,虽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取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活动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的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成功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行动与思维实现双参与,打造高效而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①姚少琛《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http://{域名已经过期}/newsdetail89997-zong-he-shi-jian-ke-zhong-xue.ashx ②张荣选 《综合实践课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培养》 《北仑教育科学》2007年第三期 ③秦建荣、丁建强《走进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参考书》, 《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编写组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获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评比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