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网页>>十二.五(2)课题>>学科整合策略研究>>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理学科的优化整合(钱秋明)
 
发布时间:2014-11-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田 盈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和地理学科都关注自然及人文环境,也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性的使地理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不断优化整合。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其课程内容必须是开放性的。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也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重组的过程。内容课题可以是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笔者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会到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展开不断深入、富有活力的重要台阶是,面向学生的能力,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在其内容的设计上结合当地的风情、当时的情景、以及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关注的是自然及人文环境,也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地理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的整合重组方面空间广阔。

 

一、实践尝试

 

1、因地制宜,凸现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一方面,促进学校空间走向开放性,使学生在校内能够拥有自由的,自主的学习空间,例如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场地。另一方面,促进学校向生活社区开放,如带领学生参观市建设规划院,有效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的问题;组织学生走入超市、农贸中心等地进行有关塑料袋问题调查问卷。学生自身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熟悉,对耳濡目染周边的环境,有更多的感性认识,通过课题的提出可以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

 

2、因时制宜,把握学习时间的灵活性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的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把握“教机”。如,当前世界的自然灾害频繁,地理教研组在开设了灾难大片与地球科学的课程讲座,十分迎合学生的兴趣。还对突发大地震及印度洋海啸等及时让学生了解并给予相关知识拓宽,提高掌握灾难逃生能力。

 

3、因学科制宜,学以致用,体现学科统整性

 

随着知识与技能积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内容解决实际的、综合性的问题,使其与学科统一整合。地理学科方面,例如在课本上学到中国地形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下课题:地形与气候,地形与建筑,地形与民族分布,地形与中国抗战,地形与性格特点,地形与经济发展……,并撰写小论文活动,或制作ppt,开展交流活动。

 

不断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新的活力,促进其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生活性,灵活性,综合性,注重与地方和学校资源的重组,具有以下优势。

 

二、优势探析

 

1、利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理学科的优化整合(刊登于省级刊物)(蒋奕珺) - cz24geo -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河海中学)地理课题网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理学科的优化整合(刊登于省级刊物)(蒋奕珺) - cz24geo -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河海中学)地理课题网兴趣、疑惑    问题    课题演化历程是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选题来源于生活,紧密集合周边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得有趣,而且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放眼世界,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植被破坏、土壤退化、垃圾泛滥、资源短缺、酸雨肆虐、臭氧损耗、全球变暖、生物灭绝等)、贫困问题等。只有当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问题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所学的地理是真正有用的地理,从而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和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

 

2、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

 

设计的课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耳濡目染的生活体验,以及当今社会热点,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利于主动构建学生自我。如带领学生考察邻边宜兴的善卷洞,在被形态各异的怪石,深不可测的地下岩洞吸引时,学生产生主动探究愿望,寻找石灰岩各种地貌的成因,这类石灰岩地形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利弊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开发石灰岩地形等。学生在实践活动的情景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构建,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3、 利于建立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教育情景之中随着教育过程自然而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伴随课程的实施而不断达成的。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做到精心设计,注重重组与更新,使学生在与教育情景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而这些目标和主题并不是预先设计的。

 

如:关于常州的民居调查。起先给的任务目的设立考虑的是调查常州老的民居建筑,探讨房屋结构与地方自然气候地形环境及地方风情的关系,学生调查走访,拍老房子的照片,斜坡的屋顶方便排水,外墙底部处的小孔是木地板下通风口,用来排除潮气等等。老房子屋顶、屋檐、墙壁上精致的雕刻等反映了一些地方常州风情。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常州老式民居设计的巧妙智慧之处,同时又看见到处老房子在被拆迁,甚感可惜。于是又提出一个课题,如何处理常州城市的发展与老式民居的保护之间的矛盾。

 

4、利于落实开放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以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结果。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不断调整评价策略,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对有创见的学生,更应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保护他们的创新欲。同时不以某种固定的答案、模式为标准,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尽量避免将评价简单化为分数和等级,活动内容丰富更利于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期结束前举行的综合展示活动,分为静态和动态的展示活动,静态的有图片、小报、研究报告、展板等,动态的有演讲汇报,小品,短剧等,同学们自己收集资料自编自导的短剧探秘金字塔,在多媒体投影音像配合下,生动而有创意的编排及表演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通过火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综合实践过程是生活体验的过程,其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帮助学生“进入生活”,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能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能体现学校特色、涌动着精彩的一门课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