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网页>>十二.五(2)课题>>语文教学环节设计>>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获奖论文——《比较思维启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华莉
 
发布时间:2014-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 丽

          

比较思维启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

摘要:

对许多学生老师来说,语文学习有这样的困惑之处,课堂上往往学生无精打采,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死记硬背的课程。课后,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少。但是语文的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依旧是个大问题。本文是想通过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两个教学案例思考比较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培养的价值。实践证明,比较思维会提升学生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比较思维有助于学生看到文本内容之间的深刻联系

关键词 比较思维; 辨证思维 比较阅读  ;图片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于日常的语文学习并没有那么重视,课堂上有时甚至是无精打采,认为语文学习无非是死记硬背,如果遇到考试会拿出参考书来,看上面与教参上一致的条条框框。而课堂外,有的学生看似读了许多书,但语文的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依旧是个大问题。这些情况不仅引起我的思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与语文的思维能力是分不开的。

诚然,语文学习尤其特殊的规律,需要长时间的浸润在文学的氛围中。但是我想孔子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学而不思则罔”。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从语文课上开始“脑力体操”思维运动才会有所收获。比较思维的培养可以是一个突破口,因为“是非,竞胜”的意识总会在这些少年中存在,总会激发起他们参与讨论和表达看法的激情,从而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升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一、        比较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

     比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和鉴别的一种特殊的方法。人们在日常生活、科学实验和和社会实践中,一般都是通过对相似事物或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来获得正确认识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比较才有鉴别”。①

古诗《题红叶》是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叶专题》中的一首小诗,根据《唐诗鉴赏辞典》中的介绍,相传为唐宣宗宫女韩氏所写。从诗的内容所看,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全诗如下: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类似的人生经验去体味感受这首诗的意蕴和情感。在以前的教学中,这首诗总是匆匆略过,停留在背诵即可的程度。不过,作为一首普通人创作却流传在了千年的作品,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况且,难道我们要告诉学生以后碰到自己无法理解、未曾感受的东西时,就可以绕道而行吗?

   中国的古诗讲究的是诗情画意,我尝试着从画这个方面找到突破。有意识的选择了两幅很类似的画来让学生进行比较。疏通诗意后,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这首诗意境的图片。

  

当两幅图出现在投影上,学生立刻在下面议论起来。没想到,结果是选择左图和右图的人数一样的多。看来,诗面的大意是知道了,但却没有真的理解和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情思。接下来,学生开始了激烈的辩论。选择右图的学生,认为图片给人以悲凉萧索之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选择左图的学生抓住了是诗歌中“急”“闲”进行赏析,有的由“闲”深入想象,更专注于图中水流的湍急,甚至是叶子的形状是否完整,来揣测诗人,虚度年华“闲”得无奈,和真心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番辩论后,大家的出了结论,显然左图更加契合诗意。

课后,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自己的感受“深宫的生活是死寂的,而情感细腻的诗人没有麻木的活下去,看到了流水的匆匆而去,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又好像在与一位无法言语的朋友诉说着怨言:你为什么要跑得这样快啊,是啊,这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事情啊!在这深深的宫苑中,有的是时间让我去看流水潺潺,看红叶飘零,虽然这里清澈的溪流,有锦衣玉食的,但是我是像囚禁在笼中的鸟,这里但终究不是我心目中所想的生活。长日漫漫,细细的挑上一片完美的红叶,提笔书写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它带着我的心愿,随波而去。替我看看深宫外美丽,自由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形象思维开始,在比较中,思考,辨析并主动的运用所学习过的赏析古典诗词的方法,找到了理解诗歌的正确途径,真正将之变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而且教师通过这种比较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比较思维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体会,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        比较思维有助于学生看到文本内容之间的深刻联系。

要教学生能够看到事物内在矛盾各方面的联系和转化,学会联系的发展的看问题。②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家言”“教材为纲”的现象有时会忽视了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的提升,忽视的知识的关联性,形成“只知其一”的结果。

传统教学中,《爱莲说》的目标通常定位为三点:一、疏通字词理解文章大意。二、品味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学习莲的高贵品格,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前两个目标,在学习完之后,学生可以增加若干文言文字词知识,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认识,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会顺利的完成。但是第三点,学生会一字不差的复述出莲的品质,是不是就是学习到了莲的精神?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呢?我看未必。如果将学生的学习基础比作地基,那么这堂课只不过是在其上添上薄薄的一层土。

“学习莲的高贵品格”怎样能够落实?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以比较阅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思辨中,拓展认知的广度,提升思维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是提升阅读效果、培养学生语文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这节课教学的设计重在通过就是比较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我选择了一篇文章与《爱莲说》进行比较:

出污泥必染之

鲍尔吉·原野

做人一不必花哨,二不可侥幸。

别倚仗智力和蹊跷周旋,别倚仗体力和烟酒周旋,别倚仗心存良知和乌七八糟的事周旋,人没那么大的免疫能力。

旧话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套用这句话说,撼山易,撼烟难,撼麻将桌难,撼不收礼难,撼酒盅难,撼不说谎难,撼女色难,撼不听吹捧难,撼表里不一难。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实事求是最难。

人有些时候太看重自己,或者说太自信。如果读一读《普通免疫学》,便知人的免疫系统其实很脆弱。同样,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人类积累的良知带给一个人的影响,不见得比一支烟、一杯酒的诱惑更大。国外一家大公司的惩罚条例写明:从接受客户一支圆珠笔……开始,一律开除。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些不知不觉害人的所谓警句,其一曰:“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毒害性即它的欺骗性。这句士大夫标榜清高的昏话,一个和人类毫无关系的植物现象的解说,几经流播变成人们追求的理想。

古往今来,有几个出污泥而不染?隋炀帝、希特勒、贾宝玉、李自成以及吸食毒品的人,谁没染?除了荷花的花瓣之外,谁都要染。这样的话怎么会励志呢?如同说抽大烟而不瘾、与狗熊肉搏而不伤、用硫酸洗澡而不留疤痕,全是谎言。荷花是花,人是人,两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人的脸上为什么不结瓜子呢?为什么不落蜜蜂呢?因为你不是向日葵。

这句“格言”合乎人心深处的虚伪,即作恶而免于受罚。或者说,偶尔作恶成不了恶人。为什么?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就人类而言,就世上每天都发生的战争、恐怖活动、犯罪和不公平行为而言,人心远没有进化到从善如流的程度。一些大恶常常由小恶积蓄(增殖、裂变)而成。无论什么人,都没到达“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

就是说,人别用自己脆弱的免疫系统试验上帝。上帝不傻,傻的是那些往污泥里钻的人。

远离污泥,比研究怎么钻污泥又开放一朵圣洁的花更安全。

比较阅读的两篇文章是在观点上截然相反的。这样就会引发学生们自然而然产生思辨。辩论的环节就会产生,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这样的行为。因为从学生们对周围世界形象的认识中,两个观点都有话能说。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和提升的作用就必须体现出来,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浅层次的现象的展演中。而是应该也提出自己解读文章后的质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远离“污泥”吗?这样学生才会去认识环境是客观存在的,面临现实中的人生境地,“怎么办?”这个问题,会在他们的脑海中开始激荡,从而走向抽象思维的平台。

这样由浅及深的,让学生对于“托物言志”的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应用。然后在阅读文章时,字字句句都成了他们留意的对象,有的学生就发现“濯清涟”与“不染”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了将文章的上下句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常常在教学中提到的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不就在这里实现了吗?如此,学生便能深入的思考“怎么办?”得到这样的认识人可以“处淤泥——濯清涟——不染”。在生活中,面对负面消极的环境,我们可以不断自省,或借助父母师友的力量走出误区,保持住高尚的精神品格,并在考验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力。让学生得到了这样的人生之道,不就是“师者传道”吗?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了其中所包含的的因果联系的问题,这是传统的授课所没有涉及的问题。

并且通过这样的提升,学生在之后的作文练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认识,并且可以解决这样文章的写法的。

实现这样的辨证思维的培养,我们要做到:

首先,重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有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解读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解读,教师的解读是学生向上攀登的梯子。教师尝试着将思维的智慧传递给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其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如果是立足文本的,引导是符合思维科学的,价值观是正确的。那么不妨尝试一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才能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深化他们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除了每天都在夯实的基础,也可以尝试着建造高楼广厦。

 从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来看,中学阶段,是学生辨证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抓好这一阶段辨证思维的的培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比较思维的培养是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让我们重视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①姜晓霞    《比较思维让写作走向深刻》  《语文学习》20122 58-59

卫灿金 著《语文思维培育学》   语文出版社   2006年第7    239-241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