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网页>>十二.五(2)课题>>语文教学环节设计>>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获奖论文——《浅谈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巧妙性》——陈丽
 
发布时间:2014-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 丽
 

浅谈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巧妙性

陈丽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情境的创设,可很多情境的创设过于形式化,缺少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有些情境创设又过于突兀,缺少情境创设的巧妙性。本文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性,才能更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度。情境创设还要注重情景的直观性,才能让学生更亲近文本从而有效解读文本。此外,情境创设还要注意教师情感的投入性,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百分比,注重情境创设的连续性,这样必然能凸显教学设计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和巧妙性。

关键词:情境设计 认知性 直观性  投入性  主体性 参与性  全程性

正文:

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而情境创设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老师常常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适合学习主体并能使其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学习环境,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加强学生感知,突出自我体验,这便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情境设计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了,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每个老师都会在教学中设计一两个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否每种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有效的呢?有些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否过于牵强,并不能巧妙地融入课堂设计中?如何让情境创设在教学设计中更有效、更巧妙,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性。

学习一篇说明文,总离不开学习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语言的特点、说明方法的使用……因此,在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三个板块,一是寻找现象,即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二是说明现象,即说说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现象,从而使文章生动有趣的。三是模仿现象,即提供一段资料模仿文中语言进行说明。这样的教学在说明文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比较清晰,学生也较容易掌握。但如何才能让朴实枯燥的说明文生动有趣起来,肯定就需要创设情境,我首先假设了一个情境,学生作为一个探险家,去沙漠探险,遇到了课文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给如何应对。学生们刚开始还有些热情,可一堂课学习下来,课堂气氛、学习效果都不理想。一位学生课间的一句玩笑话提醒了我:“我还是个中学生,去沙漠探什么险啊!”对的,作为一个中学生,让学生独自去沙漠探险的确不适合,我没有认知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事,当然也就无从参与。为此,我重新设计了板块,加入了新的情境,并贯穿了整堂课,仍是探险,但这次探险与众不同。下面是整堂课情境创设的基本过程与学生的当堂感悟:

(一)踏上旅途:这次探险,你可不是单独上路,你有几个伙伴,谁呢?唐僧师徒四人,很巧,你和他们路线一致,五人组团出发。话说这天,正在沙漠中行进,天气太热,水又没了。这时发现前方突然出现一湖泊,水清澈诱人,只听悟空大喊一声:“师傅,待俺老孙取水去。”一个筋斗云就去了,可是不一会儿一个筋斗云就回来了,说道:“师傅,我找遍了也没水啊,那湖水估计被妖怪一口气喝干了。”八戒一听,一屁股坐地上了,从沙堆上滚了下去,只听他大叫:“师傅,地底下有妖怪,在喊吃俺老猪的肉呢!”沙僧傻了,唐僧懵了,这时该你出马了。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看看你能不能向师徒四人解释他们遇到的怪现象。

生:他们遇到的现象是“魔鬼的海”。

师: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

师:它就是海市蜃楼吗?

生:不是,两者有区别。“魔鬼的海”是下面空气温度高,上面低,而海市蜃楼是上面气温高,下面低。

师:很简洁,很准确。那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鸣沙现象。人们顺着山坡翻滚下来,沙便会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这就是鸣沙现象。这是因为沙漠表面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发出声音。

(二)借鉴东西:唐僧师徒几人听完你的解释,豁然开朗,对你是相当佩服,你也就实话实说了,是从竺可桢的文章中学来的。唐僧也有幸拜读了这篇文章,读后,受益匪浅,原来向他人说明事物得这么写啊,怪不得自己以前的书销量不好。他想把今天的事写入《新大唐西域记》,也决定像课文这么写,请你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具体语句来说说唐僧究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说明文的写法呢?

生:文章用了很多设问句式,如: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用这种问句来吸引读者。

生:列举《佛国记》、《大唐西域记》等例子来具体说明古人笔下沙漠的可怕,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

……

师总结:作者用设问句引起了读者探究的兴趣。

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会更透彻,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语言不仅要生动还要准确。

(三)再续前缘:因上学原因,你与他们四人的探险之旅不得不中止了,你乘专机回来了,他们仍在沙漠中前进。一日,忽然你接到唐僧的E-mail,只见上面写着:“前日,我与爱徒正前行,忽然我的小徒弟沙僧失踪了,一段时间后,只见他从一流动的沙堆中爬出,看到我大哭‘师傅幸亏我在流沙河呆过,不然我今日就比你先见到佛祖了’。贫僧实在不知此事为何,小施主不知能否告知?”

根据判断,他们可能遇到了沙漠中少见的流沙现象,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有关流沙现象的资料),写一则150字的E-mail,将流沙现象的成因、原理及处理方法等告知唐僧师徒,要求语言生动、准确、简洁,可结合今天所学的说明文语言特点来写。

生:唐兄,先压压惊。沙师弟遇到的应为沙漠里的流沙现象,它是由于地面水分过饱和而发生液化的现象,沙子在这种半流体状态下非常容易移动。上涨的地下水减小了沙粒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沙子开始流动,从而形成了流沙。在流沙里越是挣扎,下沉得就越快。但是也不要怕,我有对策,只要缓慢移动身体,将自己置于沙面之上,再背朝下躺平就行了,这样你就会上浮到一个安全的位置,随后再缓慢移动身体,直到完全脱离险境。下次遇到,莫慌,此办法比你大徒弟还管用。

……

同样的板块,不同的设计,绝对有不同的效果,我还记得当时课堂上愉快的气氛,热闹的讨论,积极的参与,甚至下课时学生仍在津津乐道,谈论课堂内容,这就是情境创造的巧妙性和角色扮演的魅力吧。

第二次创设情境时,我考虑到学生正在阅读《西游记》,若在情境创设中加入学生自己喜爱的角色,学生和他们一起参与其中,才会有认真学习掌握知识点的可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揣摩他们的认知能力,巧妙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了角色,唤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样,就营建了有情趣的“磁场”,使学生产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营造出了富有情趣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的效果也就可见一般。

二、情境创设要注意情景的直观性。

教学情境常常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因此很多教师都会虚拟一个场景或故事,给学生以充分想象施展的空间,如让学生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当导游模拟解说等等,再现文本内容,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学生在这一个个场景中提升参与热度,同时也锻炼了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我也一直尝试着在教学设计中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情境创设,因此在上《勇气》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情境。《勇气》讲述的二战诺曼底登陆前一位美国伞兵的的故事,我从故事这个切入点出发,通过讲述故事——阅读故事——解剖故事这几个环节,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中,具体创设如下:

(一)讲述故事,展开情节:

首先我向大家讲述了一个故事,在诺曼底战役中有一位飞行员——陈家海,他也是唯一的华人飞行员,作为英国空军的他在诺曼底登陆时执行侦察任务,不幸在法国上空被敌机击落,跳伞成功后由于德国人的追捕,他敲开了一户法国农家的门,一对年轻的法国夫妇收留了他,可是晚上他们却拿着他的降落伞和军服向德国人告了密,为此,陈家海成了战俘,被关押了整整八个月。陈家海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迫不得已敲开了一扇希望之门,等待他的却是八个月的战俘生活。作为同盟军的一位美国伞兵也遇到了他一样的危险,他也敲开了一扇法国农家的门,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作家狄斯尼把这个故事讲给一位美国记者听的时候,这位美国记者当时就说,这个美国兄弟SO LUCKY,狄斯尼说,他的幸运来源于勇气。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勇气的含义吗?

(二)阅读故事,解读勇气:

1、阅读课文,然后仿照示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文中勇气的含义。

2、听完你的解释,那位美国记者被深深撼动了,原来故事背后的主题这么深刻,他也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它流传得更广,这时候他就请教狄斯尼了,“在你的描述中,我觉得那两位勇者不只是故事中的人物,似乎有血有肉,就在我们身边,你的描写太棒了,能不能教教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狄斯尼先生太谦虚了,我们来告诉那位记者,看看文章为了体现两人的勇气都运用了哪些写作的手法?

(三)解剖故事,质疑英雄:

这位美国记者将这个故事告诉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们,于是记者提议为他们颁发勇士勋章,可是随着他们英雄形象的树立,社会上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有人说:美国伞兵不配做一个英雄,他是一个懦夫,他贪生怕死,因为他,那个原本团聚的法国家庭破碎了,为了求生竟然第二次返回法国农家,他这种自私的行为可能会再次给法国家庭带来厄运,这种只考虑自己生命的人就是个懦夫。

有人说:法国妇女也许是个英雄,可她绝对不是一个好母亲,再次救了伞兵却把自己的家庭推上悬崖的边缘,如果德国人再次发现美国伞兵,不管是自己牺牲还是孩子牺牲,她都丧失了做好母亲的资格。对于这两种声音,你怎么看待。

……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讲故事的情境,也虚拟了一位美国记者,从讲故事的要点“情节、主题、描写”入手,将故事贯穿了整个教学设计。通过多媒体画面还原二战影像,通过两个伞兵故事的对比,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再通过虚拟二战记者来模糊故事的真实性,学生从故事的讲述者、分析者再到故事的见证者,似乎走进了历史,亲历了伞兵的传奇经历,这种直观性的参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也听课者印象颇深,更让参与者津津乐道。

此外在创设情境时,我们不妨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则会让创设的情境更有效更巧妙:一是教师情感的投入性。课堂上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举首投足都要富有情感,这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之一。例如我在第一篇课文设计板块情境时尽量用符合唐僧师徒性格的语言来设计,在提问时也模仿他们的语气来发问,这样的方式学生很是新奇,也很乐意接受。而在《勇气》中用自己讲故事的方式带他们进入情境,当他们的思想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二是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假如我假设他们是唐僧师徒的话,参与性就小了,而假设他们的同伴是唐僧师徒,加入了自己的角色就更便于学生的发挥。听讲故事只是旁观者,而独立的个体参与讲故事就更容易在多向交流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三是体现出学生体验情境的参与性。很多课堂大多是优秀学生回答提问,一些学生似乎总游离在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其实是虚假的热闹。因此设计板块创设情境如果简单些有趣些,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乐于参与的,所以我选择大家熟悉的西游情节和故事比赛,而事实上效果也显然,很多学生真正地融入了这个情节。四是情境设计的全程性。情境设计是为了激趣,而有时一个情境出来时学生会有一定兴趣,而这个情境过去后又回到游离状态,因此这种连续剧性质的情境设计很值得钻研。如果课堂能始终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我想这样的课堂想不成功都难。

这些课堂的成功只是偶然的契机,而给我留下的还有很多深思,如何把这样的情境设计多多贯穿于课堂,会是我今后思考的重点,我也会不断探索,争取出新出奇更出效。

 

参考文献:①扬·阿姆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傅任敢 译/ 1999-05-01/ 教育科学出版社

②《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2000-04-01 / 山东教育出版社

③《李吉林文集(卷四) 美、智、趣的教学情境 李吉林 著/ 2006-04-01 /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