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网页>>十二.五(2)课题>>语文教学环节设计>>行动研究>>文章内容  
 
公开课《呼兰河传》教案与反思——朱学勤
 
发布时间:2014-05-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 丽
 

呼兰河传

      学习目标:

1、          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          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     交流预习成果:

1、          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

2、          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感受的?

过渡: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进后花园。

二、“我”的后花园

要求再读课文,合上书,1、说出园中人,园中物,园中事。

明确:花园中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给了我无限的乐趣。在园中的玩耍和“劳动 中,祖父慈爱地呵护我,关爱我,我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更带给我无限的快乐。

过渡: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快乐和自由的?

三、美的的语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请你仔细品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在书上作圈点勾画,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  示例: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 语言平淡朴素,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  学生圈点勾画,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  重点品读28小节,要求:

?  1、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抓住“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你觉得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  齐读,个别读,

?  2、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后花园的诗意和我的快乐、自由的情感?

?  (前三个,表示强调的语气;后八个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也正是我的心灵自由,才会在眼中、笔下有如此美丽自由的动植物。)

?  师生共同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平淡朴素、清新活泼、儿童视角孩子气的语言、流水账式的叙述。总之是带着情感的个性化语言。

三、“我”的情感

本文作者萧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有慈爱宽容的老祖父,有各种各样的昆虫,有自由生长的花花草草,还有蓝悠悠的天空,明晃晃的太阳,一切都那么诱人,让我们惊叹和羡慕。同学们一定在想,萧红一定是个快乐自由的人吧?让我们认识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

出示萧红简介和《呼兰河传》简介。

明确:她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从二十岁起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遭受感情挫折,病魔缠身,她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纯真、幸福的生活。

后花园象征美好纯真的童心和自由本性,是萧红的精神家园。

 

 

齐读课文。

四、作业:

1、茅盾称《呼兰河传》“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阅读《呼兰和传》,结合相关章节,以及茅盾的评价,写一段读书笔记。

2、回忆你的童年,以儿童的口吻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以学定教为目标,基于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架构桥梁,设计学习活动,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成功之处:一、课前预习题指向性明确,而且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言踊跃,理解到位,课堂上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调整了教学活动,第一板块就调整为师生回顾课文内容,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二、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对亲情的理解。

三、能围绕预设的学习目标展开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交流。

不足之处:1、教学设计还不够精细,衔接不够自然。信息量不够多。

 2、在最后一个板块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有灌输的意味。

3、课堂中朗读不够多,因为本课研究的重点是品析语言,朗读应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