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翠竹中学 《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实践研究》2013-2014学年课题研究小结 在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王洁博士的引领下,我校本学年完成政治、历史、化学、地理等文化学科系列化的专题研究活动,进一步厘清了现实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以学定教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干预因素,形成“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评价量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向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主要研究活动 (一)进一步进行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国内外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寻找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丰富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成果。邱学华尝试教学的“先练后讲、练在当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江苏东庐的“讲学稿”;育才段力佩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这些课堂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发展。这是课改的先行者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有意识的探索与追求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我们深入开展以学定教的研究提供了实践的借鉴。我们还自学了以下书目:(1)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4)威廉·威伦《有效教学决策》教育科学出版社(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6)《谈‘以学定教’》《现代教学》,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2011年1~2合刊。作者:倪闵 (二)开展外出学习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前往溧水东庐中学等地参观学习,如学习东庐中学“导学案”,寻求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以博取“真经”。 学校于5月30日还派遣课题组成员前往溧水东庐中学参观学习,老师们认真听取东庐中学领导关于“导学案”的介绍,寻求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博取“真经”。并积极投入与东庐中学各学科教师的互动交流中,感受其课堂改革实践的成效,进一步领会其课堂改革的精华,努力寻求再次突破和飞跃。 (三)进行实验研究。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进行班级学情分析,实验老师开设同题重构的研究课,构建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框架;通过循环实证的研究,观察学生的学习变化和课堂转型的效果。 课题中心组成员先于2014年5月14日召开了推进会议,确定了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研究的各学科领衔人和实验班级,商量制定了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评价量表。并商讨了下阶段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研究的推进方式。5月21日又召开了以学定教课堂转型教师推进会议,所有学科领衔人与实验班教师共同参与,明确了进行课堂实验要关注的工作,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关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促使校本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以学定教”课堂的转型,增强课题组教师课堂转型的意识,更新观念,探求“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深度发展。 (四)开展实践研究。进行政治、历史、化学、地理等剩余文化学科的课例研究活动,在学科专家指导下分别由三位老师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开设同题重构的研究课,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关注教师的导学作用和学生的参与情况,努力实现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 1.2013年9月26日、27日,九年级政治备课组的邹经纬、蔡小兰、宋华燕三位老师开展了新一轮“以学定教”课例研究活动。三位老师首先确定好课题《人生难免有挫折》,然后根据班级情况、学生学情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体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同题异构基础上的同题重构。王博士不仅指导上课老师备课,让他们事先设计一份关于挫折的调查问卷,要求学生认真、如实填写。还对同组的其他老师分配了课堂观察的任务,重点要求观察老师的课堂提问,五位老师分别从提问内容的认知层次和理答方式、提问的数量和等待回答的时间、提问对象的层次、学生课堂讨论的内容、参与度和效果方面来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教学,为课例研究的顺利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次活动得到了原常州市政治教研员顾润生校长的全程指导,他从政治学科教学的角度指出该学科的“以学定教”,也肯定要关注学生的学,还要有政治学科的特色。本教研组同仁则从课堂观察出发,点评分析老师的问题设计、理答技巧、环节设计、活动开展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之间的关系,力求达到更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谈了对自己今后上课的启发。 2.2013年11月26日、27日,历史组朱江、殷勤、周泓涤三位老师在九年级开展了 “以学定教”课例研究活动,确定的研究课题是《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在集备时,在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王洁博士的引领下确定了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历史“以学定教”:从基本解读到深度理解的策略研究。课堂观察点主要为两个:(1)观察学生的参与、投入状态;(2)观察教师的问题设计——学生回答——教师理答——教师追问(学生发问)——师生理答情况 3.2013年12月,翠竹中学的“以学定教”系列研究活动仍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承担本次课例研究任务的是化学组的韩慧娟、叶蕾、周敏、孙阿青、董良五位老师。 化学组的成员在教研组长韩慧娟老师的带领下确立了“基于差异的多元学习方式”的研究目标,选定了沪教版化学第六章《结晶》为研究课题,九(2)、九(6)、九(10)为实验班级。三位开课教师分别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准备实验,精心呵护课堂,充分呈现了“以学定教”思想下正在转型中的课堂。同时五位教师还分别从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教师提问内容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和解答方式,学生全程的参与度和效果,实验的呈现方式和效果等方面从不同的纬度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教学,为课例研究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研究数据。 本次课例研究活动得到了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化学特级教师金惠文校长和语文特级教师岳亚军校长的全程指导。在专家的现场引领和指导下使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到了研究活动中来,切实地体会课堂观察的价值。这次课例研究活动给于每个参与教师一个新的起点,时时观察自己的课堂,反思教学行为,在“以学定教”的认识下实现课堂转型。 4.2014年4月1日,在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后,常州市翠竹中学新一轮“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研究拉开帷幕,本次探究将在地理学科中展开,参与本次研究的有校外聘请的专家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王洁博士;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初中地理兼职教研员刘霞老师。本次活动的过程是:一,由翠竹中学地理组的教师选定上课内容,在与校内参与研究的主要成员商定研究的主题后根据研究的主题,各位教师准备好自己的课;二,按照4月1日一节,4月2日两节的编排,三位教师分别上课;三,两天上完课后,所有参与本次研究活动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对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存在的问题,研究主题的达成情况进行逐个的剖析和讨论,以期形成基于真实案例的研究成果。4月1日曹老师依托自己作为老教师的丰富经历,将课堂顺利地演绎完结,完整地呈现了小组选定的教学内容。4月2日,在听取专家的指导后,另外两名老师将自己有所修改的课堂呈现了出来。马老师展现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深厚功底,钱老师也能体现出一名年轻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课后,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再一次汇聚一堂就本次研究活动提供的三节课以及本次研究活动的达成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刘霞老师对我校举行这样的研究活动的初衷与操作过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样的活动在无声中润泽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尊重学习、尊重教师、尊重学科多样性的极大表现。她还从一个专职地理教师的角度对三位教师的课堂情况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课堂目标定位,课堂组织学习,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她中肯的建议,希望老师们能让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多搭建阶梯,帮助学生的成长。最后,校内专家岳校长和潘校长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示。基于地理学科的性质,潘校长认为,一所学校以及其员工尤其是专任教师对考察学科的重视是素质教育最好的体现,因此,作为考察学科的教师首先积极响应市教育局提出的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科教育德育的口号,要耕耘好自己的“自留地”,最好是将这种对学科的尊重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争取更多的教科研“产出”。岳校长认为:一,课堂教学特别是类似地理课的教学应该着力从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情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困难等方面入手,加大研究力度,争取实现由“搀着学生学习”到“学生能自己学习”的转变;二,每次的研究活动要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以期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教学研讨的目标是为了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相信翠竹中学的这种探索一定能够持之以恒并硕果累累! 二、研究成果 1. 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每节研究课后围绕研究主题开展评课活动,由执教教师说课,由学科老师根据录像的回放和各自的课堂观察角度,评说课堂的亮点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再由专家点评,肯定长处,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有其他老师上课,最后,全体教师撰写反思或总结提炼。以政治课为例,这期竹林风杂志设计了《本期视点》、《理论前沿》、《智慧课堂》、《课后感悟》以及《教研时空》,组内全体老师撰写根据自己课堂观察为方向的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高丽蓉老师撰写的《课堂提问的对象巧选择——观我校政治“以学定教”课例研究有感》和张洁老师撰写的《提高思品课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思考-----“以学定教”政治课例研究活动反思》被约稿。课例研究全部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全部做成具有翠竹文化的电子期刊“竹林风”里,为今后的再度研究提供支撑材料。 2. 初步确定了课堂观察维度 为突出“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确定了课堂观察的维度。 (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老师讲得再好,课程设计得再完美,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我们主要看以下两个方面: ①行为参与:观察学生是否在认真地听讲;是否在积极参加讨论,积极发言,并记下一些主要的结论;是否积极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积极地做练习。 ②思维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最高层次是自己独立思考,我们从学生是否在聚精会神、苦苦思索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有创意的见解等方面进行观察。 (2)观察师生的互动度:新课程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教学的主要状态。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互动是缺乏实效性的,仅有互动的形式,互动承载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我们常见到的教师询问学生“对不对”、“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对”、“好”之类,就没有承载多少实质性的内容;有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与少数的尖子学生或其他特征的学生,问题针对这些学生提出,回答由这些学生完成,这样的互动成效也更主要的是限于这些学生,对其他学生来说效果低下。诸如此类的互动,从效果上来看,大多属于低效、无效乃至负效之列。因此,我们把师生互动作为课堂研究的第二个维度,旨在观察以学定教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是否真正体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观察: ①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回答的答案,而是追问学生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独特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即关注他们的相异构想。 3. 编辑《竹林风》第7、8、9、10期 每一次活动之后,我们都以电子期刊的方式记录活动的全过程,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至此电子期刊已经出版了第十期,每一期有每一个上课老师的教案和课堂实录,有参与教师的体会和反思,有专家的点评和引领,这些都生动真实的记录在竹林风杂志里,并呈现在课例研究网站上(http://{域名已经过期}/webschool/News/ktnj/)。至此我么还把政治组的竹林风打印成文本格式,更加生动全面呈现课例研究的成果。 4. 撰写省级及以上发表或获奖论文不少于3篇 通过实践激发了教师教研的内驱力,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每一次的课例研究活动从第一位上课老师精心组织教学开始,以学定教,针对班级情况、学生学情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学习任务,备课组同仁则点评设计,分析环节,更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然后第二位和第三位老师以接力棒的方式进行,这种螺旋式的改进完善的过程让我们真实的参与研究,多位老师撰写文章或发表或获奖。 《以学定教课堂转型》教研成果一览表 序号 | 姓 名 | 任教学科 | 题 目 | 发表或获奖等级 | 组织单位 | 时 间 | 1 | 王 洁 | | 《为自己研究,研究自己》——以翠竹中学政治组课例研究为例 | 国家级核心刊物 | 《人民教育》 | 2014/18 | 2 | 钮美英 | 历史 | 《课例研究:校本研修的有效抓手》发表于省级刊物 | 省级刊物发表 | 《教育研究与评论》 | 2014/3 | 3 | 岳亚军 | 语文 | 《有效教学的批判反思》 | 省级刊物发表 | 《南粤校长论坛》 | 2014/5 | 4 | 陈 丽 | 语文 | 《基于语文课例的教学针对性研究》 | 省级刊物发表 | 《初中教学研究》 | 2014/5 |
执笔:路云 20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