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语文研学行活动系列报道之研学体会及微课题研究展示
 
发布时间:2017-05-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屠 琍

          

研学体会精选:

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园内的盎然生机便牵动着我那颗心。

高大的皂荚树伸展肢臂,为来往的游客提供一米阴凉。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用篱竹锁住了那葱郁的灌木丛,可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条细嫩的枝条向外伸去,似乎在向我招手,像个顽皮的孩子要抱抱。着实惹人怜爱。我们有的蹲在地上翻着砖瓦,有的弯着腰,瞪大了眼睛在草丛中寻找......寻找着迅哥儿笔下那些多才多艺的小小昆虫艺术家们。

慵懒的阳光透过层层新叶照耀在泥地上,斑斑驳驳。手捧一本《朝花夕拾》轻诵那园内美景。

人走,园荒芜。不见敏捷叫天子,不见缠络木莲藤,不见当年赏园人.....百草园不复当年蓬勃,却依旧璀璨,这里有的是莘莘学子对文学的热爱,对古迹的深究。

——八(四)陈诺

纵然只是沈园时光里一粒飘忽的尘埃,可因为那一段千古绝唱,依旧有如流的过客在园中徘徊。沈园,尽管浸润了宋时明月,又流淌过明清风水,还浸染着今时烟雨,可这里的光阴却始终停留在一首叫《钗头凤》的词中。

行走在沈园古朴的石桥上,才会知道,桥的名字叫做“伤心”,是陆游晚年重游沈园,触景伤怀,发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感慨。

停驻在那块刻着《钗头凤》的石碑前,会不由自主开始惆怅。那消瘦的诗行,掩藏了太多的往事忧愁。

一踏进沈园的门槛,就会明白,纵使把沈园的风景一一看尽,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因为,这是陆游的沈园,也是唐婉的沈园,从一首《钗头凤》开始,直至今时,都将是他们的。

——八(四)汤圆

小观泥墙根,约莫二尺高,端详时,心里却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墙根上一簇绿叶,天牛蚕卧叶枝上。即便我们吵闹,它亦是旁若无人的样子,吵闹也是被憩园所收纳,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时才知道周先生的文章多被这憩园的安静影响。两指拈起这小生物,也是一动不动,与世无争:它早已经浸化在百草园里边了,带不走它。

——八(四)李章睿

 

       走进我国近代文豪——鲁迅的故居,先不由得被它家具的简朴,幽静的环境所折服。慢慢的往里走,便看见了三味书屋。虽然不能近距离的观赏,但里面似乎依旧能飘出一丝一缕的书墨香,夹杂着历史的陈旧气息,令人陶醉。眼前依稀能想象出,当年鲁迅与他的同屋是如何与寿镜吾老先生对对子,诵出无趣酸涩的文言文。

到了后花园。那是一个狭窄的地方,阳光几乎被区区一棵大树的树荫给遮的严严实实。偶或有星星点点的光斑,像是阳光铆足了劲儿扒开树叶往里钻似的。实在想象不出,鲁迅儿时读书的欢乐竟大部分来自于这儿,在他的文章里头,这个花园应该是一个宽阔美丽的地方。但给我的美丽,仅仅是阳光下那清晰可见的浮尘。不过,在他童年中最无聊的读书时光里,这想必就是一个“天堂”了吧。

——八(二)袁润

踏上潇潇竹林间幽秘的小路,满腔的竹叶清香。似是不经意的一譬,就流出那山,那水,那竹隙间透出的日光……眼眸中早已是一片迷醉,怪不得古人独爱寄情于山水,身处自然,心灵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其感染,这是一种灵魂上的悸动。漫步其中,只觉得心中一片广阔,只想闭上眼,如在母亲怀里般酣睡。

不知不觉,时间在叶隙中流走,我们也走到了碑前。“鹅池”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鹅声鸣鸣,乃人间仙处,使人心旷神怡。兰亭碑,康熙帝所写,传闻在文革时期,这碑惨遭重创,“兰”少了下半部分,“亭”上半部分也有所缺失,十分可惜。接下来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了,精妙细致,着实佩服。

——八(二)梁美虹

当活动结束的时候,失落感如潮水猛兽般袭来。

此次活动有无数个美好的瞬间,在这些许的美好中,人文自然是少不了,语文知识方面更是收获颇丰,我更喜那游览自然风光的一刻。

“小桥流水”循着涓涓流水,一路向前来到会稽山一旁的一条小道。或许是天公作美,天气格外的晴朗闲静,湖面未起一丝波浪,偶尔的涟漪甚也是少之又少,平静的宛如一面明镜。水浅极了,又澈极了,河底的石块,哪怕是一丝纤细的翠绿水草,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湖面看起来是一潭死水,但实际上在潺潺的流淌,可了无半点流水的音讯,若不是摇头晃脑地走到一处阶梯恰扭头一看,发现同样下了阶梯的明镜上裂开了丝丝的细纹,向四面八方延展开来,最终又汇聚成薄薄的一片透明丝绸,就像在纺织娘的织布机上一样向下流畅地滑去,哗啦啦的声音兀然间此起彼伏,丝绸落下打在水面上溅起金鱼鳞般细腻而又耀眼的水珠,怎么发现这是一潭活水,一潭灵动的源泉?啊,怕是生机勃勃这等形容词都辱没了这湖水的美貌。柔美和刚强在这条河上有机结合,显现的淋漓尽致,相辅相成,甚是壮观。偶有飞禽走兽在一旁山谷中悠长的啼叫声传来,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宁静与心灵上的慰藉。

所谓失落感,并未指活动多么无趣。反倒是有个极其有趣的说法:越是美好的事物,结束的时候人越是有挥之不去的挫败感。当失落感压得我喘不过气的那一刻,我明白,这次活动将永远在我的心底留下烙印。

——八(二)陈栩稼

走过了一条羊肠小道,我们来到了一弯小溪边,穿上了一千多年前的晋服,坐在石头上饮酒作诗。想当年王羲之邀请了他的四十一位好友至此举行酒会,要是吟不出诗,可是要罚酒3杯,今日我们也有了文人雅士的志趣。曲水流觞活动终于开始了,前面的舞台上几位古典女子正在翩跹舞蹈,这边又有几位拎着墨绿色的竹筒,卷起一片荷叶,轻轻舀起些许水,蜻蜓点水般的从我们身上撒过。飞花绕肩、水帘漫卷,是我梦里最美的画卷。撑一篙唐风宋雨,我与你小溪边听水眠,楼亭阁谢,翠屏如烟,醉卧一方,静安一隅,饮酒作诗,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前面有几碗酒随着溪水缓缓淌下,好似朵朵睡莲袅娜聘婷,捧起一碗酒,稍纵几口,回味无穷。饮完酒,作完诗,我们依依不舍的与兰亭告别。

世间有百媚千红,风景这边独好。

——八(二)班    叶仪

来到鲁迅故里,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绿色的草木,成片成片,浓的化不开。阳光穿过茂密的叶片,在地上留下了个斑斓的图案。走过小桥,桥下的涓涓细流缓缓地流淌着,溪水绿得深邃而沉重,树木是浓淡相杂的颤动着的绿,而溪水却是凝固一般的绿。一条乌蓬船慢慢滑过水面,不小心打破了水面的平静,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如一幅凌空展开的画卷一般。让人静静的观赏,从宁静中感受自然,从自然中领悟真情。入口广场墙上的鲁迅先生雕像仍是那么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手中的烟头依旧未灭,那沉思的面孔,让人心生敬意。

——八(三)叶圆圆

        从鹅池碑到兰亭碑再到兰亭集序,盘踞在我心间的思古情怀愈发浓烈。走在这条竹林掩映的石子路上,心中陡然升起一股敬畏,耳旁不时传来水波晃动的柔声。定睛一看,原来是几只白鹅在溪水中央蹁跹而舞,见此,我不禁淡笑,嘴角扬起了一丝喜悦。

漫步到了王羲之曾经作诗的故地,我不禁心生感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随即寻了一块石头坐下,抬首只觉远处草木茂盛,近处却是碧波荡漾,此情此景皆是如诗如画。拂袖间,无意看见绍兴黄酒在溪流中渐行渐远,渐渐停止,不禁沉浸于此,心随其静。

——八(三)张旭华

黄灿灿的太阳已跃上树梢,阳光暖暖地流泻,微风轻轻拂过,好像空气里都浮动着馨香。我和同学们一起前往了兰亭风景区,体验曲水流觞的趣味。穿上晋服后,似乎时光都已倒流了,我们穿梭到了古代,浅黄色的服饰与周围的翠绿色的树木互相映衬,没有躁动和嘈杂。我们靠小溪流边坐下,遵循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方式,随着溪流上酒杯的停止而进行诗词朗诵,或朗诵古代诗词,或赋歌一首。嘴上吟着诗词,身心似乎也被古老文化蕴染。这儿的一切都让你感受到淳朴与宁静,时间也置于身外,清澈的湖水,古朴的建筑,这些清幽的景物都已在不知不觉中掠去了尘世沾染的喧闹与浮华。给心神带来宁静与舒畅。古朴的溪水一波随着一波,向前奔走,不知带走了多少记忆,但它却隐去了多少嘈杂,给人以美与静,在无声的角落里,静静注视着这喧嚣的城市。

——八(三)王雅萱

微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精选):

绍兴历史发展探究

小组研究成员: 张旭华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

等。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

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乌篷船特色探究(一)

小组研究成员: 阮佳强、毛欢、姜路璐、许愿

        乌篷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绍兴三乌”。 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历史悠久。 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中间嵌夹箬。叶活像中间弄了俩个“半圆”,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绍兴方言“黑”叫“乌”,乌篷船由此而得名。

    作为水乡特殊的交通工具——乌篷船,其构造比较讲究。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上铺席子,还备有用竹木精制的枕头。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 船篷用竹蔑编织而成,呈拱形,中间夹着竹箬,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牢固耐用。在第二、四道活动的船篷移开后,两边有“舱沿板”扣在固定的船篷上,就形成船窗挂上白色的窗帘,黑白相映,更显雅致。因船篷是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乌篷船因此而得名。

         江南水乡是船的世界,乌篷船大多在江中驶,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也有文学著作及歌曲以此命名。乌篷船可以在一些狭小的水道里航行,十分方便。过去,人们出去种田、捕鱼捉虾、走亲访友、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这小小的乌篷船。

         在这些古老的交通工具中,我们体会到了时代的变迁,从这些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代人们的出行,从中,我们更体验到其中的趣味,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好处。

 

乌篷船特色探究(二)

小组研究成员:  美丽莎

       不知从何时起,乌篷船就被看做是水乡的精灵、流动的生命,是绍兴的象征。但是今天作为实用的功能已经渐渐被取代,仅仅是鉴湖里的一道风景。

       陆游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船的航向是用手桨来控制的,船行进时,船工脚手并用,背景是水乡泽国的自然景色,“占断萍洲烟雨”勾勒了这唯独绍兴才会有的画面。

   乌篷船用浑黑来打点自己,固然一副老气横秋,骨子里却是十二分精巧,掉头转弯,都十分自如。这是朴貌与慧心的统一,也如旧棉袄里轻裹着一个灵气外溢的俏女子。

 

鲁迅小说艺术特色探究

小组研究成员: 王雅萱

       鲁迅优秀小说写人物,都用了典型化的方法,即塑造出的人物既是生活中可能有,让人们感到真实可信的,又比现实生活中更带有普遍性的。

Q的精神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找到这样那样的表现,甚至到今天,阿Q精神也并没有在我们生活中绝迹、消失。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阿Q”,但是不用说在今天,就是在鲁迅写《阿Q正传》时,甚至在辛亥革命前后,无论在哪里也找不到一个完全像阿Q的人,这是因为鲁迅作品中的阿Q是经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其他如狂人、闰土、祥林嫂,可以说在生活中普遍得很,但要说谁就是狂人、闰土、祥林嫂,则又是不可能。

鲁迅说:作家之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色样也不加改变,这比较容易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现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一部分想象的人也就更其多数。这方法也和中国人的习惯相合,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遐想,一挥而就,向来,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的。这说明鲁迅写人物用心之苦。他是对人物了解透了,描摹透了,才进入创作过程的。正因为这些,所以他小说中的人物都仪态万千,形神兼备,让人熟记。

 

 

中国古代“酒”文化

小组研究成员:陈诺、汤圆

    酒产生于古代,它与中国共存,历史如酒,酒似历史,历经千年的酿造与蕴存,醇香醉人。

    中国民间流传着酒星酿造说。传说那天上有一位神明,人称酒星,它用天上的繁星酿酒,送入人间。神话传说为这酒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又妙幻如梦,或许是将星月酿造之精华饮入腹中,隐约会让人有种乘风踏云,与明月共舞的感觉吧。

    遥想中国古代,细细算来,有不少文人墨客与酒结缘。有诗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百称臣是酒中仙。”有杨万里“一杯来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还有张元年“雨后白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因醉酒而作成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酒,炙热如火,却又冷酷似冰,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刀刃,有人用它忘却人世的痛苦与忧愁,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有人用它沉沦至深渊谷底。

    酒,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心境,我觉得能与它匹配的便只有庄周的主张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他高唱着自由之歌,忘却生死,追求着绝对自由。

   “遒媚劲健,绝代可无”这是我能想到最贴切形容酒的词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