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丰富课程内涵,拓宽教育阵地,打破书本和现实的界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常州市翠竹中学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全力打造精品课程。语文组积极响应,大胆尝试。如七年级的校本课程《诗语雅韵》,融合历史述说课本中“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品鉴其经典诗作,深受学生喜爱;今年四月底,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已经率先开启学科研学行系列活动,于春暖花开之际,游东坡公园品东坡诗词,将课堂由室内转向室外。 5月,迎着初夏的霞光,八年级部分文学爱好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灵秀的江南水乡——绍兴,跟随书本走进鲁迅、王羲之、陆游等历代文人的故里,开展为期两天的语文研学活动。 接近四个小时的车程,因为同学们的提前准备而变得更加充实。绍兴城市与名人介绍,江南古巷的建筑,特色乌篷船,鲁迅作品艺术特色,古代酒文化初探……以小组为单位的微课题分享,是知识的积累与碰撞,是兴趣的激发,学生们带着疑惑、带着好奇、带着期待,去远方。 去远方·书影交错中游故里 鲁迅故里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短短的泥墙根……学生们欣喜地寻找着一处又一处书本的记忆,一切都与记忆相合,一切又有了新的印迹,仿佛跟鲁迅先生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亲切交谈。在略有现代气息的咸亨酒店门口,同学们或是一袭长衫,或是马裤马褂:“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与书中一致的曲尺形的柜台上,同学们用精彩的微课本剧表演,重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鲁迅纪念馆里,先生的雕像矗立着,威严却又眉头轻皱。馆内介绍了鲁迅先生的一生,这位用文字呐喊的民族战士,这个民族的脊梁,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诠释了自己的一生。 去远方·秀山秀水中寻古韵 第二天的清晨,全体师生乘车前往会稽山阴,游览兰亭风景区。同学们似乎从鲁迅生活的民国瞬间穿越回千年前的东晋,与王羲之、谢安等名流雅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茂林修竹,清湍急流中,身着晋服,焚香礼乐,曲水流觞,骋怀赋诗。小才女胡未名同学在秀山秀水的感染下,诗情大发,即兴赋诗一首来庆祝我校即将到来的20周年校庆。《兰亭集序》的石碑前,鹅池边,兰亭中,同学们沉浸其中,面领山水的圣谕。 接受了大自然美景的浸染后,同学们来到了人工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私家园林——沈园。断壁《钗头凤》诗碑下,同学们认真倾听着导游的讲解,无限慨叹世事沧桑。坐在青石阶上,在徐徐的微风里,伴着斑驳的光晕,轻声交流着陆游的诗词。初夏的辰光中,一切那么美好。 去远方·在路上 两天的行程,同学们跟着书本游绍兴,感受绍兴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书本的印象走向现实的影像,更加深刻的感触,更加立体的感受,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以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类教育鼻祖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在游学的过程中增进学识,开阔眼界。翠竹中学语文组也尝试以研学的形式,学中游,游中学,打破书本和现实的界限,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这是基于学科特点,教师研究以及学生兴趣的一次尝试,在语文组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是在去远方的过程中开拓了眼界,学会主动感知与学习。 学生跟随课本走进自然与现实的脚步在路上,翠竹中学拓宽课程外延的尝试在路上,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路上! (撰稿:柏佩婷;审稿:尹翔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