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曼培训回来,我心中一直难以平静。不是因为难舍在英国的快乐时光,而是培训中遇到的一些动人场景挥之不去,夜深人静的时候,时不时的轻叩我的心灵,指引我写下一些文字。 在这些动人场景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发生在曼切斯特科技工业博物馆的一刻。那是一个冬天的周六上午,在蒸汽机展厅的一隅,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看展览。较小的一个孩子叼着奶嘴,安静的坐在婴儿车里。稍大的孩子站在婴儿车旁,对讲解员的解说有些不耐烦,高大的父亲自然的跪了下来,在孩子的耳边轻声的安抚,并用左手抚摸孩子的左臂,很快跪着的父亲右手扶着婴儿车和孩子一起倾听了起来……我的团队已经转去了其他展厅,而我却静静的站在这对父子的身边没有离开,试图感受些什么。其实我只能听懂解说中的个别短语,但我告诉自己:这是 今天最美的展览。 
美在哪里呢?我不断地问自己。若干个关键词在我的脑海中此起彼伏,其中“爱”是最大最醒目的。毫无疑问,父爱是这个动人场景中最直白的解说。爱指引着一个家庭在周六来看科技工业展览,爱让刁奶嘴的小孩子没有被拉下,爱让父亲跪下平等的安抚不平静的孩子,爱让父亲始终跪着真诚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这个最美的展览仅仅是因为爱吗?和英国父母相比,我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不缺乏爱,双休日带孩子去吃垃圾食品洋快餐的父母比比皆是。但带孩子去看博物馆的不多,参观博物馆并请解说的就更少了,我们的关注热点往往在吃、穿、玩、兴趣班上摆动,而且往往喜欢用货币来衡量;而这种真诚而平等的成长陪伴太少了。“养不教父之过”,我们许多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往往停留在“养这个阶段”,而对于“教”却行之甚少,办法也不多。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的环境因素有许多,但家庭教育显而易见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因素之一。从我一个城市教师的角度看,如果说中英教育有差距的话,其首要的当数家庭教育的差距。 这个场景的美,也让我反思学校教育中的师爱。我们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这是每个教师的共识。但有时我们无奈的发现:捧着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我们,却没有从学生获得相应的共鸣。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那段场景:父母由爱指引带孩子看展览,孩子没有在第一时间共鸣,爱而得法的父亲没有训斥孩子,而是跪下来在孩子耳边轻声交流,这种平等的交流和真诚的陪伴赢得了孩子的共鸣。诚然师爱和父爱有所不同,但影响其表达的却都是方式。我们往往抱怨学生不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却很少反思我们的表达是否符合未成年的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为什么非要是“苦心”,为什么不能改变成“甜心”?为什么恨铁不成钢?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块“好铁”?为什么让本来是“金”是“锡”的学生也来炼钢?教育即生活,让学生做回自己,我们也就释然。 这样一系列的追问,让我突然想起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的一句话:“爱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自己也想明白了一句话:师爱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因材施教”。我校的“以学定教”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也未见得是教育。教育是特别的爱,有专业属性——因材施教。 (刘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