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落实常州市教育局《关于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见》[常教委(2003)15号]的部署,根据翠竹中学第二轮发展规划实施基础和发展新需求,制订本规划。 一、学校理念 经过前两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实施,学校形成并坚持以下精神理念: 办学理念:发展有灵魂的教育 师生追求(校训):笃行明德,厚学启智,博爱至仁,慎独励节 学校精神:竹根立定,竹虚胸怀,竹形清韵,竹节成长 这是我校前两轮主动发展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学校在“竹文化”建设过程中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师生的内在品质 竹根立定:内含坚定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竹虚胸怀:内含谦虚的态度与宽阔的胸怀。 第二是师生的外显表征 竹形清韵,竹节成长:是指竹子的内在品质外显于师生的行为形态。具体表现为: 1.有“神韵挺秀、风雅宜人”的仪态。 2.有“茁壮成长,节节攀升”的气概。 办学策略:文化浸润,全面发展 在第三轮主动发展规划实施中,学校将秉承“发展有灵魂教育”的办学核心理念,聚焦现代学生素养,深入推进学校的“翠竹文化”建设,使学生具有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让“竹根立定,竹虚胸怀,竹形清韵,竹节成长”的学校精神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觉。 二、发展目标 (一)远景目标 通过长时间的奋斗,把学校发展成拥有优秀文化底蕴的品牌初中。 (二)三年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德育工作和课堂教学改革上有一定特色的学校。 (三)具体目标 1.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多元发展 2.德育方式转变,追求德育实效 3.课堂教学转型,提升基础学力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能力 (四)培养目标 拥有传统美德,好学能学,勇于担当的现代公民。 传统美德:有仁义忠孝之心,有文明得体之言,有礼让信仪之行。 好学能学:喜欢学习,相信自己能学,运用适合自己的学法快乐地学。 勇于担当: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主要举措 (一)构建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1.目标指向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全面发展和多元发展,同时形成学校课程文化特色。 2.具体措施 (1)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南 根据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路,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南,开展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实践探索,着力建构落实“以能力为目标、以思维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方法为中介”的课堂教学“六为”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国家课程实施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致力开发和实施学校文本课程 学校将致力开发和实施以“翠竹文化”为主题的学校文本课程,在开发和实施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总题目四个校本的基础上,在未来三年中,围绕翠竹文化建设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进一步开发2-3门文本课程。 (3)优化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课程 A.深化综合实践活动 在前两轮的主动发展过程中,学校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未来三年,学校将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融入传统美德和现代德性元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B.优化社团活动 在成立的“竹叶小记者社团”、“竹韵小戏迷社团”、“竹根书画社团”的基础上,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再成立4个社团。成立“模拟联合国社团”,充分利用蒙台梭利模拟联合国江苏省常州培训基地学校的有利条件,派送教师出国培训,邀请专家指导,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成立“竹节探究社团”,“竹吟社团”,“竹舞社团”。 C.继续扎实推进艺体劳科技活动 提高“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水平,以课程的观念规划大课间、课外活动,深化羽毛球运动特色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充分保障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精心设计艺术劳科技活动,举办学生声乐、器乐专场音乐会、学生书法作品展,开展名曲欣赏、名画欣赏活动,小科技发明比赛、电脑动画作品展等活动,以提高学生艺术劳科技素养。 (4)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学校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评选标准,开展学校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评选。深入推进“校园十大优秀学生”“校园特色之星”“班级明星”等评选活动,建立多元激励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成长记录袋等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二)深化“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的育人实践 1.目标指向 通过深化省级课题《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相融合》的研究,研究传统美德核心,聚焦现代素养元素,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学生主题活动参与力,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体验升华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品质。 2.具体措施 (1)强化德育的三个核心要素 学校德育将聚焦传统美德和现代德性的三个核心要素并以此作为未来三年的德育内容:即以“诚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的教育,以“责任”为核心的为事之德的教育,以“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生存之德的教育。将这三个核心要素融化到三个年级的德育工作目标之中,七年级的诚信礼仪教育,八年级的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的担当教育,九年级自我完善教育。 (2)精心设计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活动 以学校层面的活动为经线,以班级层面的活动为纬线,学校将对以前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认真的梳理,依据新规划要求,精心设计立体式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类活动的设计权,组织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人,突出德育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 (3)提升学科育德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通过日常学科教学的渗透,引导学生对传统美德加以思考,呼唤和传承渐行渐远的传统美德的回归,批判与剔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传统道德的糟粕,发展与形成多元文化冲突下的道德观价值观,体现德育的学科渗透性。未来三年,每一个学科都有至少三个学科渗透德育的典型案例,学校将这些经典案例汇编成册。 (4)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三年中全体教师都接受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争再有2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形成学校心理辅导专辑。 (5)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学校将完善学校教育发展议事会制度,让学校周边社区负责人、学校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民警、交通警察和家长委员会委员参与到德育工作之中。发挥陆军预备役通讯团、夕阳红敬老院等教育基地、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多元教育的合力。 (三)推进“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 1.目标指向 以“教师尽可能少教,学生尽可能多学”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为核心,研究有效教学的实施方略,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学力:学生习得基本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力。 2.具体措施 (1)对照现代理论强化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 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尝试教学及其他教育教学理论,理清“以学定教”的内涵,研究课改先进学校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一个教研组长做一次全校层面的学习讲座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为课堂转型奠定思想基础。 (2)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项目 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实践探索,为课堂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包括: 设计项目指导思想和校级统领理念 设计项目的主要学科推进方案和步骤 深入课堂开展“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转型研究 归纳总结主要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形成项目研究的总结报告或成果集 (3)初步架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依据“教师尽可能少教,学生尽可能多学”的指导思想,借鉴课改先进学校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结构,以此作为推进课堂转型的重要抓手。 和学生一起研究确定学习起点、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
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或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 |
各教研组依据本学科特点,设计完善符合本学科教学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4)设计制定适合课堂转型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为有效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转型并取得成效,学校将依托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人力资源,设计制定适合新型课堂教学的评价量表。 (四)致力打造优秀教师群体 1.目标指向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灵魂,就不会有灵魂的学生;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未来三年,我们将坚守“在发展学生中发展自己,在成就学生中成就自己”的教师发展理念,教师有良好师德教风,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有5-8名教师进入五级阶梯或在原有阶梯上得到提升。 2.具体措施 (1)制定师德建设行动计划 以“教师有良好师德教风”为目标,制定学校教师师德建设行动计划,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常州市“八要十不”为要求,学习先进教师事迹,树立身边师德典型,组织师德论坛,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增强教师“热心爱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深化教师阅读活动 一所学校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教师的阅读水平。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增长息息相关。以“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为目标,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每学年推荐2本理论或实践著作,为每一位教师订阅一本专业杂志,每学期组织一次“常青竹”读书交流活动,每个教师每学年撰写不少于2篇的阅读札记。 (3)优化校本研修活动 立足以校为本的校本研修,坚持每月一次的“智仁”沙龙活动,深入开展“劲节论坛”和“翠苑讲堂”活动,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劲节成长营”和“绿竹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对校本培训进行整体规划,开展系列化的培训活动,优化培训过程,注重培训质量,强化培训实效。 (4)推进教研组行动计划 每一个教研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教研组三年发展规划。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成长计划,每一个教研组都有研究的课题,每一个教研组能初步建构符合学科特点的“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研组启动面向未来课堂的“电子书包”实验工作。英语教研组积极开展“模拟联合国”的教学研究活动。 (5)推进名优教师成长工程 基于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教师驱动多元发展目标,要求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目标定位,强化教师的发展意识。持续推进“高师带青师”和“名优教师提升”工程。派送优秀教师进行高端培训和外出讲课讲学,鼓励教师自主申报科研课题,设置著作出版基金,支助教师出版学术著作。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党支部、工会、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学校发展与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负责对规划进行监控和必要修正,以确保规划的实施能较好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2.成立重点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制定项目推进计划,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成立学校主动发展三年规划自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学校党支部、工会、民主党派负责人、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开展每年度的自我评诂活动。 (二)过程保障 1.规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制,由校长将学校主动发展规划中具体目标和主要工作,分解到各部门处室和项目团队,要求各个部门和项目团队制定规划实施的年度计划。 2.完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完善学校内部评价和激励制度。 3.与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促进重点项目的高水平实施。 4.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5.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建立教育资源库,建好教师发展档案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资金保障 1.每年投入20万元,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 2.每年投入10万元,作为教师在项目合作研究中的学习培训和获得的成果奖励。 3.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教研组获得批准项目的研究。 4.三年专项资金50万:电子书包、模拟联合国、教师著作出版基金。 2012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