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我以我手写青春——劳动实践课感悟
 
发布时间:2025-09-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蕾

导语:当课堂从教室搬到少年宫的劳技工坊,当知识从书本转化为动手实践的能力,一场为期两天的精彩学习之旅就此展开。学生们怀着满腔热情,沉浸式投入劳技课程,在剪、拼、雕、刻间感受劳动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们的学习心声,透过这些感悟,见证他们的蜕变与进步。

 

学生感悟:

当指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泥土的温度、木料的纹理,劳动和创造的种子便开始少年们心中萌。少年宫的劳动实践,如同一把钥匙,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大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见证,这扇门后是怎样的风景与感悟。

手中的剪刀飞快地移动着,伴随着纸张摩擦的节奏感,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诞生。这是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也象征着人们对剪纸的热爱以及文化传承的方式。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以纸为基础,以剪刀为笔,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剪纸文化的悠久历史、剪纸技法的传承与发扬、镂空花纹的起源等数不胜数的传统文化。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更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以及跨越时代与历史艺术的深刻对话,使我无比震撼。

——1 杨晴涵

这两天去少年宫的社会实践,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团结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单打独斗永远抵不过团结。皮筋车、重力车以及塔的搭建,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的专注。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社会实践的丰富多彩。第二天的编程虽然不是我很擅长的领域,但是我还是在用心做着。虽然效果不尽人意,不过,还是让我看到我身上不愿面对现实的胆怯与懦弱。此外,这次的社会实践也让我意识到规则的必要性。

——八(2)班 苏林通

如今,我的指尖上还残留着棉线的触感,还在回味着同学之间互相帮忙穿针引有趣的场景

初进教室,伴随而来的是同学们的嬉笑声,大家都很好奇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不一会儿,老师就教完了针线绣图案的方法,学生们都开始大展针法,开始制作。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对着绣布上那团乱麻般的红线时,几乎要绝望,放弃的时候,一双手伸了过来,是我小学同学的手,指尖也带着被针扎过的微红她小心翼翼的用针尖一点点挑开我那个死结,那个我看来无可救药的线团在她的耐心动作下,竟然神奇的解开了!那一刻,我觉得那些交织在绣布上的彩色丝线,就像我们之间无形的情感纽带,一针一线将那个下午的阳光专注和微笑永远的封存在了彼此的记忆里,那是任何图案都无法代替的,友情的针脚,同窗的情谊。

这次劳动实践也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首先,劳动实践是在为我们的未来打基础。其次劳动中我们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面,是我从焦躁气馁到最终归于平静的心路历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面,最初的热情被磨损,却有一种名为不服输的韧劲悄悄成长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面,我终于明白劳动的意义首先在于接受不完美。在劳动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一针一线绣出耐心,绣出专注,更绣出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把劳动的美带到生活里,就会使我们每天都充满了生命力每天都乐观生活、学习、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如今,每每看到这幅作品,我都会想到慢下来的价值和用自己双手创造的美好!

——八(3)班 赵雯萱

我初次握起锉刀,才知打磨从不是简单动作。金属的冷硬在掌心慢慢温顺,线条从粗糙到流畅,指纹里都沾了铁屑的温度。

这堂课教会我的不仅是锉、锯、磨的技巧,更让我懂了慢工出细活的真意。一点偏差就需重来,耐心与专注才是最好的工具。看着亲手完成的小摆件,满是成就感,也更懂劳动中藏着的匠心。

——八(4)班 袁凯乐

从最初的一窍不通到后面的得心应手,这次的劳动技术课程让我拥有了一份新技能——电子电工。

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望着350℃的电烙铁,生怕它烫到我的手,但当锡丝缓缓熔化并附着在元件脚上时,又有种成就感!经过反复的练习,我终于掌握了焊接的时间、速度及技巧,当看到自己焊接的电子元件一个个整齐地排在电路板上时,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通过这次的课程,我对电路板上的每个电子元件是怎样配合工作的有了兴趣,更有了探究的动力。

——八5班 张天瑞

最珍贵的收获从来不是完美的作品,而是过程里藏着的温暖与感动。

桌面摊着几缕绣线和零散的米珠,最终落成的物件算不上精致,却每一件都裹着细碎的心意。姜饼人胸章的边缘还沾着没揉匀的白边,烤色也歪歪扭扭;小猫玩偶的耳朵一边高一边低,缝合处的线迹歪歪扭扭地露在外面,可捏着它软乎乎的身子时,倒觉得这份“拙劣”里藏着笨拙的可爱。

起初会因“拙劣”而懊恼,绣枫叶时时,线总在十字格里跑歪,针脚疏密得像乱爬的小蚂蚁。我咬着线尾拆了第三次,指尖被针尖戳出小红点,忍不住对着皱巴巴的绣布叹气。旁边的同桌见了,立刻把她的顶针塞给我:“你捏针太用力了,用这个顶着,手就不疼啦!”她还帮我把跑歪的线轻轻拽直,教我按“左上到右下”的顺序走针,慢慢的,字母终于有了清晰的模样!

手作的价值从不在工艺,而在每一份为心意投入的时光。那些不完美的纹路、歪斜的轮廓,恰似散落在时光里的小星光。

——八(6)班 陈文欣

这次我选择的课程是OM1,后来经过少年宫老师的解说才知道这是头脑奥林匹克,次接触这个课程,老师给的题目:说出一个关于颜色的物品。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到底该怎么回答才是符合要求的呢?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可以任意发挥,例如:关公骑着赤兔马中的赤也是颜色。这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维局限了。下午,老师给了一个任务让我们小组合作选取几个故事中选择并用美食来结合,还要自己制作剧本和服装道具。我担任道具组,剪裁了6套服装,和6个面具……虽然很累,但是感到很充实。我们要表演的是现代版的《背影》,在经过排练后我们已经跃跃欲试。在表演过程中,我们都尽力的去投入表演当中,在表演完后得到了阵阵掌声,在那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他人的表演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但是两天的时间已经结束,不能再更好地改编剧本。这是我们这次唯一的遗憾。在少年宫的时间终是那么短暂,但这两天是有收获的:一个人不是万能的,一个团队可以是万能的。不论结果怎么样,尽力去做,终能得到美好的回报。

——七(7)班 徐振宁

初触陶土,便与一种原始的温柔撞个满怀。初学时总是攥着完美的执念,想将泥坯捏得周正,却反落失型之态。后方知造物非易,急则泥散,缓则形稳。指尖力道间,藏着欲速则不达的智慧。

于是学着放慢呼吸,感受泥料在指腹下的肌理与软硬。揉泥成团,捏塑成器,不追流光溢彩,只求素坯本真。每一道指痕都是心与土的私语,未经凿火淬练,素坯定无釉色光华,却藏着最本真的温度,凝着亲手创造的温软。兴许这就是陶艺的朴素哲思——陶艺从不是塑造无暇之物,而是在与黏土的对话里,在慢与静中,接纳并转化不完美。

——八(8)班 张秦堇

昨日少年宫劳技活动结束,我报名了现代生物这充满神奇奥秘的课程,畅游科学的海洋,拉开了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我们做了多个探究实验,其中包括vc含量的对比,我们将人体健康的重要以实践的形式灌入脑海。种植小番茄的过程中,我们通过配置营养液以及基质,又感受到了生物学科的严谨性最终当种子成功入土时我们十分高兴,之后我也会继续培养这株番茄,体验播种的快乐。

——八(9 朱铭熙


供稿:八年级级部

一审:柏佩婷、屠琍

二审:朱江、单斐

三审:陈庆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