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古老的智慧遇上新兴的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2月5日,常州市八年级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在翠竹中学举行,一场“数字奇遇”正在上演,学生们不再只是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知识;而是与数字人、AI智慧体等高科技元素亲密接触,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 《愚公移山》:数字人愚公走进中学课堂 第一节课,翠竹中学单斐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数字化手段,将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她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嘉宾——数字人愚公,走进课堂与学生们进行互动。 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回顾了这段不寻常的故事,还通过给寓言配图的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愚公的形象和精神。此外,学生们还与豆包AI智慧体愚公进行了对话,进一步探讨了愚公精神的内涵和意义。课堂上,人工智能的加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了愚公精神所蕴含的坚持和毅力。 《我为什么活着》:数字人小申同学诉说成长烦恼 第二节课,北环中学朱云珠老师则通过“见字如面”栏目走进校园的情境导入方式,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数字人小申同学。小申同学诉说着自己的成长烦恼,并寻求活着的意义。 朱老师巧妙地引入了课文《我为什么活着》,并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在学生们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朱老师结合资料与自身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她还让学生们给小申同学写信,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来开导他。这种情境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讲座分享:《信息技术在构建“学习任务群”中的运用》 除了上述两堂生动的语文课之外,常州市翠竹中学的章艳副校长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信息技术在构建“学习任务群”中的运用》。 在讲座中,章校长从情意共生出发、从核心素养出发,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思辨性任务群的教学。她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常州市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江跃老师高度评价了两节课。他评价两节课感性又充满人情味。课堂呈现部分,以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在体验和探究中生成对知识的理解;对语言魅力的感知,在对语言反复地品读中产生。他建议老师们要关注课堂学生的反馈,教学的生长点就在课堂中学生与老师交流中,而研究的生长点在于教学设计的比较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们以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环节中,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活力的学习环境。 我们相信,在数字化道路上教育教学将继续前行,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的课堂,将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张慧琳、柏佩婷 拍摄:田盈 审核:单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