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日,翠竹中学的七(1)、(5)班部分学生在综合实践田盈老师及留青竹刻社团彭唤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天宁区留青竹刻展览馆参观。同学们认真聆听工作室的留青竹刻传承人徐敏老师介绍常州留青竹刻的发展史、特点及创作过程。留青竹刻是一门纯粹的手工艺术创作,他要求创作人有一定的艺术素养,能懂书法绘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要胆大心细,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件作品创作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慢慢的精雕细琢,完成后几年的时间还需不断的观察揣摩进行补充修复才能更完美。 同学们热情高涨,仔细聆听,积极提问,亲手体验,在活动中感受竹的“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坚韧的精神,了解竹刻人“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的传承付出。留青竹刻犹如我们的学习,得益于老师的谆谆教导,更离不开自己的刻苦努力。 走出校园,走进非遗,通过这次活动,让留青竹刻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传统文化的馨香萦绕心间。 学生感悟: 1.留青竹刻是时间的艺术,作画有时便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还要一分不差地铲底,刻竹又是一长段时间。做完了,甚至还要再等几年竹皮泛红时才能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后面,我们亲身体验了‘铲底’这一至少要花三年才能练好的步骤。看似简单,用特制小刀产去竹子一层薄皮,实则不仅容易划刀,还很难用正确角度使劲。 留青竹刻,是无法用机器复刻的,传承,是我们的使命。 ——顾倪湘 2. 今天我们综合实践小组去到了天宁区雕庄历史文化陈列馆,去探索留青竹刻。 徐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留青竹刻的一些基本步骤及不同形式的作品。一份完整的竹刻作品,就连选材都要进行层层挑选,每一步都需讲究精益求精,不可有半点疏忽。我以前一直认为留青竹刻只能在竹板上进行,但今天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地的参观,发现竹刻的形式非常多,它可以结合梳篦,也可以结合紫砂壶,甚至还可以圆雕,十分奇妙。 通过这次的综合实践学习,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留青竹刻的历史以及知识,也认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王含芙 3.我们留青竹刻实践小组去了雕庄历史文化陈列馆。留青竹刻甄选百分之一天然竹,刮皮煮沸,铲底雕刻,三年一成。没想到它精美的外表,其制作过程是如此的艰难不易。 接着老师带着我们亲自体验了铲底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对选材,力度,角度等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是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努力的成果。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作为一名常州人,更有责任把这项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张思源 撰稿:彭唤春 拍摄:田盈 审核:单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