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翠有优学|千年吟诵调,经典咏流传
 
发布时间:2023-03-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蕾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311日,常州市翠竹中学田盈老师和张慧琳老师带领常州吟诵综合实践小组部分成员前往常州市文化馆,探访常州吟诵传习所,开启一场吟诵之旅。

常州吟诵是根植于常州地区、使用常州方言的吟诵调,其源上溯先秦时期的吴地吟唱,肇始于战国时代,经唐宋发展,明清走向繁盛,已有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

200867日,吟诵调(常州吟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州吟诵传习所张翔老师向翠中学子介绍常州吟诵的历史及地位,提及周有光、赵元任等对常州吟诵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常州历史名人,并且展示吟诵《送友人》,常州吟诵传习所吴文娟老师、姚达老师等分别展示同学们已学诗歌的吟诵调。

古老的诗歌通过悠长的吟诵调,穿透时间的沧桑,萦绕在每个人耳畔,悠远绵长,不同老师的演绎各具特色,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吟诵的魅力。

随后,同学们向吟诵传习所前辈们展示了在本学期校本课“浅诵低吟”中向顾勤元老师学习的成果《木兰诗》,研习所老师们纷纷称赞。

接着,根据同学们的提议,吟诵传习所的老师教授同学们将学的古文《陋室铭》的常州吟诵方式。姚达老师教授方言咬字,张翔老师一句一句教授吟诵调。几轮过后,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吟诵了两遍,最后脱稿齐诵《陋室铭》,全场称赞。

“风乎舞雩,咏而归。”在绕梁的余音中,众人踏上归途,余兴未消,因来自年轻生命的传承而愉悦。古老的吟诵调有不灭的生命,而经典唯有传承,方能流芳。

 

学生感悟:

今天我们跟着老师一同去往常州市文化馆。在常州市吟诵传习所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不仅学会了一首陋室铭的吟诵,更体到了吟诵之美。

在传习所张老师和姚老师的教学下,我竟然只用三遍就背下了《陋室铭》跟着常州吟诵的调子,我像唱歌般很容易把《陋室铭》吟诵出来。抑扬顿挫的调子很有韵味,朗朗上口。拖音、停顿、转音恰到好处,使诗词更有意境,让我沉浸其中。

常州吟诵,是中国灿烂绚丽的文化瑰宝我们不仅要保护它、学习它,更要传承它!

——李夏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化馆其中一间小小的“陋室”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常州吟诵的精妙与生动,也体会到了“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真正含义。

看着张老师吟诵时“手舞足蹈”陶醉于《陋室铭》的模样,我们也不禁张开嘴跟吟,哪个仄声短,哪个平声长,都听得十分仔细。

但是练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比如“无案牍之劳形”这句,“无案牍”三个字中的空隙时间要短,“牍”和“之”之间较长,“劳形”要拖得更长,同时,“形”也要读成“yíng”;“西蜀”的“蜀”也不能读“suō”,而应该读成“zuō”的音。当然,还有其它很多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老师教得有方法,我们也学得很认真,练习2-3遍后,我们基本可以脱稿吟诵《陋室铭》,还挺有成就感的。看来,学习常州吟诵不仅是对常州非遗的传承,还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古诗文呢。

现在,文化馆授课室在我看来一点也不简陋了,毕竟“惟吾德馨”嘛!

——陈曦乐

今天我们吟诵小组的小伙伴们在学校田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常州文化馆,跟常州吟诵的老师们进一步学习常州非遗文化之常州吟诵

吟诵传习所的张老师和姚老师教了我们《陋室铭》的吟诵调。以往在家背诵古文总觉得生涩难背,可是今天我们用“常州吟诵”将古文抑扬顿挫地大声唱出来,居然朗朗上口!跟着老师们吟唱了三遍我们就完全会背了,我自己都感觉很神奇。心想:“常州吟诵”如果能运用到语文学习上面,我的学习不就更轻松了吗?“常州吟诵”真是个宝藏呀!

不仅如此,姚老师耐心地陪我们诵读,张老师富有感情地教我们吟唱之后,我感受到“常州吟诵”真的很有自己的特色,唱起来真的很好听,尤其是有些地方的转音和停顿,很有韵味。传统文化向我走来,不由得让我更加着迷,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再来向老师们学习!

——杨安

今天两位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常州文化馆,一起领略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

了解完历史后,我们吟诵了《木兰诗》并学习新作品《陋室铭》。听老师讲,学习吟诵可以增强记忆力。这真是语文的辅助神器呀!跟读、听读两三遍后,我便觉得自己已经会哼唱一些了。经过老师耐心的指导,我完全学会了。这可真是一举两得,不仅预习了语文课文,而且又新学会一首古文的吟诵。

后来在老师点拨下,我们知道吟诵时应该带着情感,每一位前辈也都有自己独有的吟诵风格。虽然微小,但很微妙。今天的课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传承永不会停止。

——鲁思言

 

撰稿:张慧琳

拍摄:田盈

审核:单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