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三伏,青青翠竹。疫情阻隔不了学习的热情,热浪阻挡不住前行的步伐。2022年8月16日,常州市翠竹中学青年教师与各教研组长齐聚劲节营,云端对话张学新教授,进一步探讨对分课堂模式。教师发展处陈丽主任主持会议,屠国斌副校长出席会议。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其特点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并以精讲、内化、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将自主学习的内核加入课堂之中,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激发学习积极性。 语文组张涞老师、数学组张滢钰老师、英语组张婷婷老师、鲁玲老师、历史组杨子夜老师依次分享了自己对分课堂教案的设计思路。 张教授详细点评每位老师的对分教案,并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张教授对于教案中的亮点进行肯定,提出课堂时间分配的重要性,讲述课堂探究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了“亮考帮”的定位,强调了“以读教读”、“以写教写”等观念。 下面是他们的心声: 时难得而易失也。转眼间我从去年坐在台下懵懂听着对分课堂的小白至今年分享对分教学设计的新手,我的内心忐忑不安也感慨良多。高尔基说过:“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力量。”对分课堂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存在。事实证明,当自己设计对分教学设计得到张教授点评时,感悟要比先前来得更多,这让我感受颇深,我总结为以下两点:一、对分课堂要“以A教A”,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在设计《春》的习作任务中,我依然采用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以读促写,而张教授的指导则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教授写作过程中还有更好的方式——以写教写,教与学达到一致性时,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内化知识。二、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语文学科教学时,学生思维发散较广,文本赏析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这与学生的思考感受息息相关。这对于一节40分钟的课堂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张教授对此也解答了我的困惑:有限的课堂应当实现学生能力的分解,不能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在课堂上实现知识点的讲解提升,在课后为学生留白,保证语文的生动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仍需不断学习,在常态化教学中落实对分课堂,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进步成长。——张涞 今天我有幸学习了张学新教授对于各学科教学设计的详细点评,这深化了我对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丰富了我对于对分课堂组织形式的认识。对分课堂模式在我脑海逐渐清晰,其中我尤其对独立学习的深刻意义、小组讨论的科学组织和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领悟良多——提前预设,做好万全准备;精讲知识,做好师生互动;有效讨论,做好讨论引导;科学总结,做好教学评价。愿我们继续坚定行走在对分课堂的探索之路上,丰盈内涵,充实底蕴,厚积薄发!——吴艺佳 “研研”夏日,今天我又一次有幸聆听张学新教授的点评与指导。通过一下午的学习,我对于对分课堂的理解又上了一个高度,并且有了新的思考。张教授在逐一点评教案时,十分关注授课教师教学设计中时间分配这一细节,我也认真反思了过去我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经历,这些对分课是否合理安排了重难点知识,对分环节之间有无联系,课堂容量恰当与否……作为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中教师讲授部分有别于以往传统课堂,如何把握精讲的尺度是对教师能力的一大考验。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行而能致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优化课堂设计,尤其是精讲部分,提高课堂效率,落实核心素养!——卞婧珏 很荣幸我能够在张教授和各位领导的指导下,与大家共同探讨对分课堂,在此次活动中我收获颇丰。对分课堂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拥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最令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是,对分课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分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学生有机会同老师交流,老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师生、生生互动的频率都大大提升。对分课堂主张分层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此次培训中,张教授耐心细致地给予了我一对一的指导,纠正了我的误区,解答了我的困惑,让我明白了对分不可流于形式,不能为了对分去对分。在教学内容较多的时候,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选取核心内容设计对分,将对分课堂的优势真正落到实处。张学新教授生动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对分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入学习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对分课堂的实际应用,努力打造精品课堂。——杨子夜 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课堂上得到培养并被展现出来,双减之后更是如此。越早运用对分课堂,学生的能力就能越早得到提高。今天我们聆听了张教授的答疑,对于对分的理解又更深一层。一堂课最适合用1-2次对分,对分课堂节奏紧凑,尤其要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甚至精确到说每一句话的时间;一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要以A教A,以写教写,以读教读,这就能使思路清晰,师生分工明确。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处理能够破解传统“一对多”教学中无法解决的某些问题,提升学习效果。——叶红 8月16日下午,我们青年教师齐聚劲节营,进行半天的对分线上培训。这一次对分课堂培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不再是一个观众,而成为了其中一位“小主角”。张教授会针对我所设计的一节对分研究课,深入剖析,精准指导。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惴惴不安的,毕竟自己对“对分”这一较新颖的教学模式理解得还不太到位,有着很多的困惑与纠结。不过,好在尊敬的张教授依然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非常耐心细致地指导我们。对于一些对分理念中晦涩难懂的点,张教授会结合学生特点、学习本质,实践经验等等因素有理有据,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讲解,让我们几位青年教师感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非常感谢张教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悉心指导,在这酷暑难耐的天气里,得此温润如玉的教育专家答疑解惑,实在是倍感荣幸。新学期,我们一定继续认真学习对分教学法,将对分元素灵活运用于课堂各个环节,期待能取得新的进步!——鲁玲
昨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有幸再一次参与到了对分课堂的研讨。接触对分课堂已经两年多了,自己也认真阅读了相关的资料并也尝试过几次对分课堂的研究课,自认为对于对分课堂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可是每次参与研讨会都会有新的感悟。首先最打动我的还是张教授的耐心和认真,他每一次对我们青年老师的研究课都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肯定了我们的付出,一步步细心引导我们发现问题,引导我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第二点,这次研讨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一点,对分课堂虽然有相对较为固定的模式,但是并不是每一部分,每一节课都必须要对分,对分课堂模式只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育的手段,绝不是为了完成对分的步骤而去对分,而是在需要时再去选择对分,这也让我对对分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我也将带着认真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陈越
这次对分研讨,我与大咖张学新教授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张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解决了我之前对对分的一点困惑。通过这次研讨,我有几点思考:1.对分是PADD模式,整节课一般设计1-2次对分,教师精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总想着课堂尽可能多讲一些,时间可能更多地让学生听,学生思考较少,思维得不到锻炼,用对分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独立学习有深度,对学生而言更具有挑战性,具有深刻的探究意义。2.说到探究,这就是我最困惑的地方,在对分课堂中探究意味着老师不说话,让学生自己探索。在教师精讲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探索活动,张教授也给我进行了指导,我设计的一系列“探索”可以看成是教师展示,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是伪探索,真正的探索可以让学生在内化独学阶段自己进行一些提升的思考,这才具有深刻的探究性。3.给我触动很大的还有张教授指出的情境性概念。在数学课堂中,我总是想着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境导入,每次在寻找情境的时候也都会思考颇多。今天张教授也指出,真正的情境其实在学生的独学阶段也会体现,比如本节课学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中,底数成相反数这样一个小的题目其实就是一种情境。今天的对分之旅解决了我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也收获了许多新的思考,在今后课堂中我也会多用对分,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思考。——张滢钰
热浪滚滚,挡不住我们渴望专业提升的热情。今天,我们青年教师们齐聚一堂,聆听了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对我校青年老师的课堂教学精准指导。虽是线上指导,可张教授的指导是细致的,可操作的,张教授特别强调,教案设计与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要严格把控时间突破重点,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效能更高,效果更好。——张晴怡
今天我有幸又一次参加了“聚焦学科素养,打造对分精品课堂”线上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中,张学新教授仔细分析了每一份教案。无论是对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控,还是教学活动的逻辑承接,张教授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并强调了“教-学-评-考”的一致性。对分课堂的魅力无需赘述,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也一定要积极实践对分,打造精品课。——瞿曜
今天听了张教授对几位老师对分课堂设计的点评,我受益匪浅。其中这几点令我印象最深:首先,课堂设计要注意内容的选择,要注意重点突出,注意时间合理分配,要预留更多时间加深学生理解运用。对分中应有多元化的评价,但评价要有标准,可设计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其次在教师精讲环节学生要做到亦步亦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听和练,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石,练必须要针对性,而学生内化独学后的选题要有深度,教学要统一。第三,中学课堂一般选取两次对分,选择核心内容进行对分。——尹奕佳
很荣幸能够参与张学新教授关于对分课堂的研讨活动。针对我校五位小伙伴就各自学科设计的对分教学方案,张教授一一点评,并就具体问题进行细致探讨。从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到对分的形式以及通过对分课堂能够达到的教学成效等各个方面,张教授都与几位教师以及劲节营的青年教师们进行交流、探讨。通过旁听,我对对分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也希望我能够将对分课堂实际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愉快、轻松且扎实地掌握音乐艺术的各项知识与技能。——陈洁
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对分课堂是在2021年暑期,作为新教师,我很荣幸有机会去旁听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们的对分课堂设计以及张学新教授关于对分的理念以及设计建议。本次暑假角色转变,我很荣幸有机会将自己设计的对分教案以及设计思路和张教授以及其他老师们共同探讨,由此我对对分理念的认识也更加清晰。我自己设计的英语写作对分课,大体思路和设计没有偏差,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内化独学阶段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内化教师精讲的内容,此时不需要有师生互动的提问环节。每节课时间宝贵,每一环节的设计应当预估好需要的时间,有所侧重。从其他几位不同学科老师的对分设计中,我也有所收获。我意识到最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课堂所有环节和教学目标的熟练掌握。以上就是我本次的培训感想,收获颇多,未来的对分学习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去实践反思。——张婷婷 在英语案例的点评中,张教授多次提到了教—学—评须保持一致性,这也是上半年新课标出台后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2018版高中英语课标指出,“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学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的结果,最终要落脚于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之上,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教学和评价的本质,提升自身的评价素养,在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印潇君 在对分课堂上,教师旨在引导,并不涵盖所有知识点,而是留时间给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框架和重难点。对分课堂既保留了传统课堂教师直接传授这一核心特点,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留有充分的学生讨论时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优势。其在文科学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将更专注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该授课模式减少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双减”政策的课程要求。更值得一提的是,张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扎根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动机方面,对分课堂以学生需求为重,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在学习内容方面,对分课堂促进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对分课堂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即认知结构的形成需要一个周期;在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方面,对分课堂强调探究学习法和知识组织的意义。总的来说,对分课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从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后才能实现终身教育。——岳雨菲 夏日的烈阳也无法阻挡小伙伴们积极研讨、学习的热情。今天,在以“对分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上,几位青年教师充分准备,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说课,张教授虽然未能到现场,但仍然给予了充足的线上指导,让我们对“对分课堂”的理解更加深入。其中,张教授提出了“时间分寸”这一概念,指出在课程设计之初,一定要有合理的时间规划,对每一个大部分、每一个小环节,都要根据重要性、难易程度来安排相应的时间,若是没有总体布局,就会出现时间不够或者内容不充实的问题。张教授还指出,对分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独学部分让学生更有深度,更有挑战性,不再是亦步亦趋,而是让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此外,他赋予“情境性”新的定义。另外,他提出不要怕学生出错,在错误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思考。张教授认为,对分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渗透了三种不同方式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师生评价。这些不同层面的评价结合起来,让教学评一体化更有可操作性。——李栩栩 如同三伏天的雨冲刷着暑热,张教授与翠中教师们的云端对话,更新了课堂理念,滋润教师心田。愿青年教师在这场心灵之雨的润泽下,在双减的浪潮中,以“对分”为舟楫,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撰稿:张慧琳 拍摄:张晴怡 审核:陈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