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也是中外皆知。1月26日下午,翠竹中学的小记者们幸去三堡街参加了非遗体验活动。 活动一:梳篦博物馆,初识梳篦 曾经,我对“梳篦”还不是很了解,听过身边的老人说“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可见梳篦在我们常州也可谓是“特产”了。 梳篦的由来、制作工具、辉煌历史,在一座小小的博物馆里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宫梳名篦”——这是属于常州的骄傲。 活动一:梳篦场,了解梳篦 刚走进梳篦厂的小巷内,浓浓的古风古韵就扑面而来。路两旁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镶着棕色木条的窗户,在高楼耸立的城区显得犹为罕见。清风徐来,让人心生愉悦。沿着狭窄的楼梯盘旋而上,我们来到了生产车间,参观了专业人员制作梳篦的流程,全是人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要严谨认真对待,有一点儿差错就要重头再来。一把梳篦需要经过开齿、打磨、手绘等工序,看似一把小小的梳子需要28道工序,篦箕则需要72道工序。 我们的看到一把把色彩鲜艳、款式独特的梳篦,背后凝聚着制作者们多少努力和汗水啊! 现在梳篦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看到的制作梳篦人员中有的是老人,已是白发斑驳,手中却还灵活娴熟地做着拼接,也有年轻的阿姨,小心谨慎地打磨上色,从不受到外界影响。正是这群有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人,才使得梳篦能到得到保存并成为常州人的骄傲。 ——七(9)徐畅 活动三:制作属于自己的梳篦 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拿到了依然雕刻好的梳篦,为其完成上色。本以为得心应手的任务却顿时格外艰难,20分钟画出了一只“四不像”。这回亲身实践让我感受到了这道工序的困难,可这只是九牛一毛,制作完整的梳篦还有几十道工序呢!心中油然而生起对这些非遗文化传承者的敬意。 ——七(9)班晏睿涵 活动四:非遗三宝——乱针绣、留青竹刻 乱针绣的惟妙惟肖,留青竹刻的入木三分,每一件被陈列在博物馆中的作品都饱含着古人的智慧,现代人的传承与发展。 一针一针,一次又一次循规蹈矩的重复着让针线穿过刺绣,需要时间,精力,无比细致的耐心,最终成为一幅令人们赞叹的艺术与智慧的作品。竹刻分为阳刻和阴刻。一般都是阳刻,简单的说就是把图案刻掉。这个更是让我目瞪口呆,由衷地赞叹啊!艺术家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努力,坚持才能做到。 ——七(9)徐畅 八(7)宗严翔 一把把梳篦,一幅幅乱针绣,一件件留青竹刻,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碰撞的结果。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一刀一刻,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用他们的双手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财产。 ——七(9)班晏睿涵
|